据史料记载,在中国的封建时期,曾有过公开、明码实价卖官买官的事,那时卖官买官制度叫“捐制”。捐官者缴纳一定数额的银两后,手持买官收据就等着任职了。
清朝中后期,由于战争不断,内外交困,清政府财政空虚。“捐制”被当做增加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手段。至同治、光绪、宣统年间,清廷更是不惜血本,为了薄利多销,将可捐官位打折出售,甚至开始实行监生、吏典的买卖。
卖官收入的银两要如数上缴国库,因为买官的人很多,有些官员便中饱私囊。为避免这一现象,于是统一印制了买官收据,并将有关规定清楚地印在上面,在清朝,这个买官的收据被称为“正实收”。因为正实收上面清楚记载了所捐银两的数量,所以很难收进某个人的口袋。而“正实收”三个字,恐怕是正大光明地实际收到的意思了。
这样混乱的官僚制度无异于是饮鸩止渴,造成的结果就是百姓越来越穷,官员越来越贪,贫富差距之下,就会有更多眼红的人倾家荡产的去捐纳一个官职,而这样的结果就是,捐纳越多,百姓越穷,社会越乱,国家越弱。
了解更多清朝历史故事欢迎继续阅读本网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