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是如何征粮的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清朝都有哪些故事呢?清朝历史频道带大家一起看看太平天国是如何征粮的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为稳定社会秩序颁布了著名的政治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平均分配土地的主张。尽管这一理想的思想没有实行,但是也反映出了当时的一些经济状况。

  便民由单,是太平天国时期的田凭,也叫征粮凭证。这样的一种政策在太平天国前期的施政当中没有出现过。当然,其后期还有诸如路凭、船凭、荡凭、店凭等一类的征收赋税的凭证。而田凭是忠王李秀成创始颁发的,主要集中在他的管辖地界和江浙地区。这样的一种征粮凭证在当时具有相当大的法律效力,这不仅体现了李秀成务实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风,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创新思维。

  以下是便民由单的原文内容:

  仁和前军后营,师帅陆为:

  给发粮单,便民完纳。事照得本年应征漕米,系是天庚正供。该粮户务须拣选干净好米,按期照数赴仓完纳,如有低色丑米粞谷充漕,严行究办。切切此单。

  四都四图惠字第一百一十六号

  一户本年应完漕米五斗四升

  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癸开 十三年四月给

  派定十一日完纳

  太平天国自起义后,以《周礼》中“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为编制,并且分设伍长、两司、卒长、旅帅、师帅、军帅各一人。军队番号是以前后左右的顺序编排,便民由单中的“前军”,“后营”就是这种军队编制的反映。而便民由单中“师帅陆为”,并不是军事长官,而是太平天国为管理地方而设置的地方政权系统,也叫民务官。仿照军队的编制,也有伍长、两司马、卒长、旅帅、师帅、军帅各级。这样一种全民皆兵的管理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太平天国农民军战斗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政府更好地管理地方政务。

  由单中谈及漕米,可以让人想到漕运。漕运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就是利用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将征收的粮食经水路运往京城或由朝廷指定的地方。漕粮运输的目的是供朝廷、百官、军饷的支出。 对于当时的清王朝来说,漕粮是其重要的粮食生命线,同时也成为太平军的生命线。从这一便民由单上可以看到,漕运漕米是太平军重要的粮食命脉来源,成为太平军与清王朝作战的粮食补给线。对于当时的清王朝来说,若要消灭太平军,只要夺取忠王

李秀成

在江南的粮食根据地,太平军失去后方的粮食补给,就将无法持续作战。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清政府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危机,一度处于崩溃的边缘。一方面是帝国主义的割地赔款,另一方面是南方漕运被太平天国的破坏,失去漕粮的补给。

  1850年到1851年太平军起事之初,清朝统治者从各省调兵防堵围剿,先后筹拨广西、湖南、广东三省军需,以及湖北、江西、贵州三省防堵,共计用银1800多万两。战后三年,由户部国库拨给和各省截留筹解的军饷已耗银2963万两。1853年以后,随着战区不断扩大,各种财政收入不到旧额的十分之四、五。1857年仅户部拨款之银就达6500余万两。这样的一种状况迫使清政府采取推广捐例、大量发行纸币、举借外债和采取厘金的措施。

  另外,清政府还加征漕粮税。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危机,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后果,其中包括导致了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只知道怎样来处理民族与君主问题,而不知道怎样掌握民权与民主问题。所以说,太平天国运动即使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起义成功了,也不过又是一个封建王朝。

  《便民由单》作为太平天国时期地方将领征收赋税的一种凭证,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筹集军赋粮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百姓要交纳多少税提供了一个参考。但是我们在看到其积极作用的时候,也要看到它的另一面,那就是凭照费的征收掌握在地方将领手中,中央也没有一定的分成留取制度,导致了中央政府财政的拮据,为后期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了解更多清朝历史故事欢迎继续阅读本网站哦。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