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的宫廷戏深受大家喜爱,而这些宫廷剧里总少不了太监的影子。而当我们在点评历朝宦官时,会发现阉党之祸,汉朝、唐朝、宋朝都有,但都没有像明朝这样猛烈的;汉朝、唐朝、宋朝都有干预朝政的宦官,但没有宦官当家的朝政。明亡于宦官干政,这是晚明一大批士大夫的共识。如何不让宦官干政,这成了摆在清朝统治者面前的棘手问题。
从结果上来看,清朝历史上都没有出现太监干政的现象,朝政被稳稳抓在在皇帝手中,文官集团辅助皇帝处理好国事,根本看不到太监参政的影子。不得不承认,清朝皇帝们在处理太监问题上颇有建树。那么清朝是如何解决宦官问题的呢?
一、清朝降低了太监的官阶品级,并建立了复杂苛刻的太监等级制度。太监内部层层约束和牵制,一心忙着内斗,就没有多余的精力来结党营私,玩弄权术。
二、清朝禁止太监入朝为官。明朝时期,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大太监之所以权倾朝野,是因为掌握了东厂等具体的行政机关,拥有锦衣卫这种准军事机构。而清朝的大太监,比如李莲英,哪怕他极得慈禧太后恩宠,也没有担任行政职务,与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张之洞这些文官比差的太远了。
三、有意贬低太监的地位。康熙皇帝曾直言:“太监最为下贱,虫蚁一般之人。”事实上,清朝太监的地位也确实如此。生前在宫中做牛做马,可死了以后,有的甚至连丧葬费都出不起,只能一张破席子卷出去,葬于荒山野岭。
四、清朝断绝了太监与外面的关系。乾隆刚继位时,就下令严禁太监在宫内讨论政事。太监违反了这个禁令,是要脑袋搬家的。这样一来,太监就跟外面断了联系,权力再大也没了用处。
五、从制度上限制太监权力。明朝太监与皇帝朝夕相处,皇帝下达命令,都是由“司礼监的太监用朱笔记录,再交内阁撰拟诏谕,交由六部校对颁发。而清朝则将太监与皇帝隔开,皇帝之下,是内务府。内务府之下,才是管理太监的“敬事房”。这样以来,皇帝就算想重用太监,也没那么容易。
六、严格限制太监的数量。明朝皇宫中太监最多的时候超过10万之多,而清朝的太监数量就远远不及。清朝初年,皇宫里的太监大约只有1000多个。后来,随着宫廷规模的扩大,太监数量有所增加,但也基本上控制在3000人左右。这么一点人,就算想要搞事也不成气候啊。
太监是伴随着皇权而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处在权力的漩涡中心,蕴藏着巨大的政治能量。清朝统治者对太监干政问题处理得相当成功了,太监没能在朝堂上兴风作浪,因而后人容易忽视清朝在这方面的作为。这正是清朝统治的高明之处。
了解更多清朝历史故事欢迎继续阅读本网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