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文字狱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清朝都有哪些故事呢?清朝历史频道带大家一起看看清朝文字狱

清朝为什么会出现文字狱,其实这和清朝的统治者有很大的关系,毕竟那个时代还没有现在的民族大融合这种氛围。

文字狱是指封建社会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对知识分子进行迫害的一种冤狱手段。统治者和其拥护者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断章取义,施以罪责,严重者会因此遭满门抄斩,家破人亡,更甚者被株连九族。文字狱的实质,其实是当事人并没有危害和推翻政府的行为,而是由于当权者吹毛求疵,有意罗织,或仅仅根据其思想倾向而治罪,它的重要特点是因文字之故构成罪犯,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仅仅因为文字上的缘故被治罪,而作者并没有相应的行为。

顺治时期是文字狱的开端,与其后各朝文字狱的打击对象、内容及方式相同,目的都是通过国家的暴力机构来打击汉族知识分子和民族思想,这时候的文字狱与清朝后期相比,数量规模较小,处罚程度也较后期相比较轻。但通过文字狱来打击汉族知识分子的这种方式从此以后得到满族人的重视,并开始对其加以利用,渐渐熟悉,使文字狱作为一种民族压迫的工具,在中国存在了一百多年,也为清朝后期文字狱发展到顶峰奠定了基础。

康熙时期,满族的大小官僚们根据顺治时期统治者对文字狱的处置态度,慢慢的掌握了惩治反抗朝廷统治的汉人的方法,尤其是汉知识分子的方法,文字狱在这一时期得以成型。清朝康熙时期文字狱的矛头都指向了汉族的知识分子阶层,特别是大知识分子,例如名医朱方旦,因为他提出人的中枢神经不是心而是脑就惨遭杀害,而其论断在现在看来确是完全正确的。总之,康熙时期在整个清朝文字狱发展历程中,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使顺治朝偶尔发的小事件变成震动全国的大案件,也使清朝官吏们慢慢掌握了文字狱这门荼毒民族的罪恶手段,更是为后期残酷的文字狱埋下了伏笔。

清朝文字狱愈演愈烈,到乾隆时期达到巅峰,在这一时期,发生的有迹可循的文字狱多达一百三十余起,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是一幕幕惨不忍睹的文化悲剧,它钳制了文人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发生的文字狱案子,所针对的对象已不再有特定范围,如果说康熙朝的文字狱所针对的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雍正朝喜欢大造声势、加以威慑的话,那么乾隆则把矛头指向了整个社会,手段也更加恶劣。翰林胡中藻因为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就被判罪,而这样的文字狱案在乾隆朝的文字狱中还有很多。正是因为这种大规模的、惨烈的文字狱,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进一步被激化,也为清朝走向灭亡埋下伏笔。

了解更多清朝历史故事欢迎继续阅读本网站哦。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