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南关大捷极大的鼓舞了前线清军的士气,以至于冯子材听到议和消息后,致电张之洞:“去岁上谕,议和者诛!请上折诛议和之人,士气可奋,法可除,越可复,后患可免。”这封电报写的慷慨激昂,足见老将冯子材的报国杀敌之心。但是慷慨激昂是一回事,能不能打下去又是一回事,镇南关大捷虽然法军受到重创,但没有退却的意思,法国内阁虽然倒台,但是法国议会很快就批准了向前线增拨五千万法郎的军费。
如果清军只面对西南部的法军,那可以一战,但是如果站在清朝统治者的角度看全局,那情况则要糟糕的多。在东北部,朝鲜局势依然紧张,1884年,正是清军与法军激战的时候,朝鲜开化党在日本人的暗中资助下发动甲申政变,袁世凯靠着敏锐的洞察力率军果断镇压,并击退日军,粉碎了日本趁清朝在与法国交战之际谋取朝鲜的企图。
在西北,镇南关大捷这一年,也就是1885年,清军刚刚结束收复新疆之战不过四年(1881年,清军正式收复伊犁),北部的沙俄依然在蠢蠢欲动。
更可怕的是,日本已经有与法国联合的迹象,1883年两国战事刚开,清朝军机处就收到:有倭人在越托辞观战,暗助法军情事。”的情报,紧接着日本就在朝鲜策划了甲申政变,日法两国真是一南一北,配合的有默契啊。英国过分,直接用船装着军火来支援法军。所以表面上清军是与一国交战,实际是与一国之力对抗三个国家。
因为法军没有主动撤军的意思,如果不议和,势必成持久战,如果成持久战,我敢大胆猜测,北边的沙俄必会趁火打劫,又借机瓜分大量领土。如果这样,那对抗的就不是三国了,则是四国。所以现在反过头来看这场战争,李鸿章的趁胜议和,不见的就是下策。
了解更多清朝历史故事欢迎继续阅读本网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