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建立与灭亡:君主专制的顶峰及社会被动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清朝都有哪些故事呢?清朝历史频道带大家一起看看清朝的建立与灭亡:君主专制的顶峰及社会被动

文/历史百家争鸣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元朝之后第二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

清朝虽然在政治上首崇满洲,但是在文化上推行汉化,实质是满汉联合执政。清朝统治者无昏聩之主,多精明能干,因此中国晚明出现的社会转型彻底被扼杀。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政治僵化、思想专制等因素导致中国迅速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爆发后,中国开始了近代化探索,社会被动转型,满汉势力发生逆转。随着慈禧太后去世,载沣推行崇满抑汉的政策,激化了统治阶层的矛盾,汉人离心,清朝灭亡。

一、后金的崛起

清朝和金朝的统治者出身一脉,皆为女真贵。明朝初期,女真分为建州、海西、野人女真三部分,每一部分由各部落组成。明朝设立奴儿干都司、辽东都司管辖,明太祖子辽王曾建藩于广宁府,后迁至荆州。清朝的统治者出身于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其祖先猛哥帖木儿时为明朝建州卫左都督。1583年,努尔哈赤成为建州左卫指挥使,他一面向明朝称臣,一面借机征服女真各部,定律法、修筑城池,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兵农合一的军事组织形式,和金朝的猛安谋克制类似。时机成熟后,努尔哈赤于1616年称汗,国号为后金,脱离了明朝的统治,宣布独立。1619年,明朝在萨尔浒之战惨败,丧失了对辽东战争的主动权,后金取得攻克关外近七十多座城池,1626年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后去世。

后金的崛起是明朝政府的姑息养奸,对辽东没有严格控制,萨尔浒之战明军指挥失误,惨败而归,丧失了辽东。努尔哈赤占据辽东后,大肆屠杀汉人,以外来侵略者的身份奴役东北,引起了尖锐的民族矛盾。

二、清朝的入关与统一大陆地区

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在激烈的宗室斗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二任君主,于1636称帝,建立清朝。皇太极对清朝的历史贡献远远强于其父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充其量只是一位爆发的部落首领,只会掠夺杀戮,不懂文治;皇太极有入主中原的野心,对内加强中央集权,摧抑八旗势力,模仿明朝建立官员制度;民族方面,拉拢汉人,团结满、蒙、汉三族,降将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都被封为王,地位和满洲各亲王一致;军事上,皇太极征服朝鲜、蒙古各部落,用反间计诛杀袁承焕,松锦之战活捉洪承畴,明朝的辽宁防线彻底崩溃。皇太极建立了一个地跨蒙古、关外的大帝国,南下指日可待,皇太极的精明和崇祯帝的昏庸形成鲜明对照。

1644年,皇太极猝死,清廷在新一轮的政治斗争中拥立福临继位,为顺治帝,睿亲王多尔衮成为政权的实际统治者。同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帝自杀殉国,山海关守将吴三桂投降,多尔衮率军入关,打破大顺军,进入北京,表示成为全中国的主人。

随后清军南下,南明相继建立弘光、鲁王监国、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政权,李自成在北京后迅速腐败,连战连败,兵败身亡;张献忠占据四川,骄奢淫逸,大肆屠杀,与清军交战中死亡,其部将李定国、孙可望等人与桂王永历政权合流。南明政权内部矛盾尖锐,几个政权争夺正统性,相互厮杀,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迅速堕落,中国在内斗中将政权拱手相让。李定国多次击败清军,两厥名王,使清军遭受强所未有的重创,但是孙可望嫉妒李定国的功劳,叛逃清朝,永历政权走向覆灭。此时,清廷宗室诸王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吴三桂、尚可喜等汉人帮助其征服半壁江山,清廷在汉人的帮助下基本统一了全国。同期,多尔衮去世后,顺治帝在清除敌对势力后,掌握政权,清朝皇帝实现了君主专制。

南宋是奸臣误国,崖山之战十万人殉国,国内精英一扫而空。明灭亡时,农民阶层在建立政权后迅速堕落,还不及明朝;士大夫阶层与皇帝貌合神离,争权夺势;武将干脆充当敌人的鹰犬,虽有殉国者,但是民族的气节远不及南宋,中国的精英人才远没有恢复到南宋时期,预示着国家的没落。

三、康雍乾嘉道时期的固化与虚假繁荣

康熙时期,对内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击退沙俄入侵,平定了准噶尔贵族的叛乱,康熙的丰功伟绩多集中于军事上,制度创新鲜有作为。平定三藩之乱,其实是满汉争权,某种意义上是康熙帝逼反了三藩;击退俄罗斯被历史过度渲染,侵占雅克萨等地并非沙俄正式军队,人数有限,清廷两次出征才取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尼布楚条约》中国割让了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换取了170年的和平;康熙三次亲征噶尔丹,并没有彻底消灭,西北的叛乱延续至乾隆时期。

康熙经济政策的唯一亮点是以康熙五十年的全国丁银额为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取消了役,为摊丁入亩埋下伏笔。康熙晚年怠政,子嗣争夺皇位,官吏贪污成灾,给继任者留下了一个看似强大实则国库空虚的烂摊子。康熙帝与同时期的帝王相比,缺乏国际视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当欧洲重视发展海外贸易时,清政府反而把自己封闭起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闭塞的一个时期。中国的强大得益于对外开放,与世界接轨;其衰落很大程度在于自我封闭。

雍正帝在位时间仅仅十三年,却弥补了康熙帝施政上的失误。经济方面,摊丁入亩标志着丁役制的废除,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降低,有利于商品经济;政治上,设立军机处,增强君主权力;地方上,改土归流控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吏治上,惩处腐败。雍正通常被认为是残暴之君,却为“康乾盛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清廷国库积蓄增多,吏治得到改善。

乾隆执政时期,干脆废除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在军事上,乾隆帝彻底消除了蒙古、回部的叛乱,巩固了统一,他自称十全武功,许多征战实属凑数,穷兵黩武,损耗国力;思想上,乾隆帝专制独裁,文字狱位列历代之首,导致文人不敢抨击时政,考据学盛行,脱离实际;乾隆帝在位60年,晚期怠政,放任官吏贪腐,出现系统性腐败,满洲贵族迅速堕落,军队战斗力锐减;同时,土地兼并严重,预示着清朝出现新的危机。清乾隆时期,中国GDP占世界的30%左右,和宋朝的80%呈天壤之别,工业水平甚至不及明末,乾隆末年,中国社会出现全方位的大崩溃。

嘉庆即位伊始,积聚已久的社会矛盾爆发,白莲教发动起义,清廷用了七年的时间镇压了起义,消耗巨大,国库空虚,陷入财政困境,嘉庆帝虽然诛杀了大贪官和?,严格管理宗室,却没有可行的措施扭转清廷的滑坡及制度性腐败。道光即位后,他也没有太好的方式扭转政权的衰亡之势,他本人崇尚节俭,却流于形式,不能解决根本。1840年,中英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军队数量虽多,战线分散,长期的安逸生活导致战斗力低下,英军在连续攻克城池后,道光帝投降,《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社会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中国的军队始终没有和英军主力进行正面交手,清军与英军都不知道对手的真正实力,双方在这种诡异的局面下交战、和战。战后,中国并没有始总结出失败的教训,力图振作,只有林则徐等少数士大夫提出开眼看世界,腐朽的官僚体系只是把战争失败当作一场意外。英国也没有如预想的那般打开中国市场,其倾销的钢琴、睡衣、刀叉等产品不适宜小农经济下的中国民众。第一次鸦片战争在实质上对中国没有太大的影响。

四、太平天国与同治中兴

1850年,由于社会矛盾的尖锐,发生了太平天国起义,起义摧毁了清廷的根基,占据半壁江山,如果不是洪秀全等领导者自甘腐朽堕落,太平天国有可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小富即安是农民起义军的共性。

史书上对太平天国以歌颂赞扬为主,但当代史学学者多数持否定意见。一是太平天国前后造成1亿人口的死亡,江南经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二是给外敌以可乘之机,第二次鸦片战争首都北京被攻克,中国主权遭受严重侵犯,沙俄割占中国领土多达140万平方公里以上;三是起义者自身腐败。因此,太平天国对中国的破坏性更加强烈,不过太平天国与随后的二次鸦片战争却改变了社会结构。一是清廷权力下移,汉族地方督抚掌握实权,清朝对地方掌控力度空前薄弱;二是中国开启了近代化进程,开始正视不足,学习西方,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发展军事、民用工业,培养人才,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的主题。

在太平天国、二次鸦片战争及以后镇压捻军的过程中,清朝主力被消灭,各地主组织团练,成为镇压农民起义的主力,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在名义上是清政府的军队,独立性极强,慈禧太后只能利用汉族大员之间的矛盾维持平衡。汉族地主帮助清廷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的起义,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清朝度过了最危急的时刻,史称同治中兴。清朝政局风起云涌,慈禧太后在依仗汉族地主大员,在中央启用皇族,满汉之争愈演愈烈。1884年至1894年,清廷度过了最平静的十年。

五、均衡的打破与清廷灭亡

1894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失败,历时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彻底失败,甲午战争实质是李鸿章的淮军与日军的竞争,具有国际视野的李鸿章竭力避免战争的发生,他认为以中国的实力难以和日军抗衡,在清流派的影响下,清军被迫交战,惨败而归。甲午战争的失败打破了国际、国内的平衡,日本在远东一家独大,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朝中李鸿章等汉族地主失势,清廷在思想上陷入混乱,全民都希望救国图存,路线不明确。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光绪帝的支持下进行戊戌变法,当时的变法得到了帝后两党的支持,汉族大员张之洞、李鸿章、袁世凯等人都出资支持维新运动,慈禧太后也支持变法。但是,康有为、梁启超的施政理念太过天真,不切实际,不被太后及李鸿章等人的认可,康有为甚至劝袁世凯率军逼供囚禁慈禧太后,此举引起帝后失和,光绪帝被软禁。

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国策重开倒车,又回到了排外的时期。慈禧太后也默许了义和团的排外举动,终于引发国际争端,八国联军侵华,中国面临种族危机。两次战争,赔款数额巨大,政治外交受制于外国,国家财政、信誉破产。李鸿章、荣禄及奕阅等各派元老相继去世,清政局重新洗牌。袁世凯、张之洞成为汉人的新领袖,清皇室以庆亲王奕?为首,后继无人,慈禧太后将袁世凯、张之洞召入京师,明升暗降,维护满汉平衡。朝廷各派系都有意推行新政,推行君主立宪、建立新军、改革财政,改革是大势所趋,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

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清朝政权政局走向分裂,皇族少壮派执政,嫉妒汉人执掌大权,排斥袁世凯,推行崇满抑汉的国策,导致满汉分裂。1911年,清廷组成以庆亲王奕?为首的皇族内阁,13名内阁9位满人,7位皇族,引发汉人的不满,同年爆发武昌起义,隆裕太后在汉族实权派的逼迫下颁布退位诏书,清朝灭亡。

了解更多清朝历史故事欢迎继续阅读本网站哦。
点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