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服饰之:清代满族旗鞋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清朝的文化有哪些?清朝历史频道带大家一起看看清朝服饰之:清代满族旗

  满族妇女的鞋称为“旗鞋”,极富特色。由于满族妇女从小骑,从不裹脚,她们习惯穿这种鞋,尤其是贵族妇女,普遍穿这种鞋,所以称为“旗鞋”。

  清代花盆底鞋这种绣花的旗鞋以木为底,史称“高底鞋”,或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旗鞋的木跟镶装在鞋底,在中间,三寸多高,整个木跟用白细布包裹,也有外裱白绫或涂白粉,俗称“粉底”。旗鞋的面料为绸缎,上绣五彩图案。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高底鞋”。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现在都已不穿了。

  随着年龄增长,鞋底高底也逐渐降低,一般老年或劳动妇女,多穿稍矮的或平底鞋。

  关于花盆底鞋的起源:

  一种说法认为,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壮大的目的。

  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成了后来这种样子。

  第一、认为满族妇女爱穿旗袍,置高底,可使旗袍不拖地,又不暴露双脚。

  第二、认为满族妇女,为了增其身高,表现女性的婀娜多姿、故置高底。

  第三、满族妇女上山劳动为防蚊叮,同时免使鞋底遭泥湿。故习惯在鞋底部附木块,后发展为花盆底鞋。

了解更多清朝历史故事欢迎继续阅读本网站哦。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