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也叫“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雍正七年(1729年),
雍正皇帝
在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为什么创立军机处
雍正七年(1729年),因朝廷对西北地区发动战争,往返西北和北京的军报太多,当时内阁的位置距离皇帝居住的内廷又太远,不方便皇帝亲自审阅军机要务。所以在这一年七月,雍正帝在内廷设立了军机处。设立的宗旨是“入值承旨,办事密速”。这时设立的军机处原则上应该是服从内阁领导的,但皇帝害怕办理军务的大臣泄露军事机密和贻误军机,让军事机关就坐落在自己眼皮底下才是最好的办法。
清朝军机处的职官
军机处的职官,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军机章京就是一般办事员,这里没有专门负责抄写文书的笔贴试等秘书官职,抄录挡案的工作又方略馆负责。
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都是兼职官员。其中军机大臣在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各院寺衙门的堂官里选拔,还有一种方法是直接从军机章京升任到军机大臣。军机大臣虽然是兼职的,但其权势超过大学士。《清史稿》里说“世谓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认为大学士只有在军机处供职才算是真正的宰相,可见其地位之特殊。
清朝军机处的职能
军机处初设时,所掌仅限军务。但以后事权逐渐扩大,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於内阁而於军机处。清朝军机处是干什么的呢?可以概括成八个字:总汇机要,承旨出政。从中央内阁、六部、卿寺,到地方各省、驻边将军、办事大臣乃至四邻诸国的公文、奏报,各级官员为公私要事呈上的奏折,无不汇集于此。每日清晨五、六时之际,军机大臣便要晋见皇帝,依次长跪,陈述和商讨军国大事,得到皇帝的指示后,退回“值庐”,或对呈文进行复核、审定,或撰拟谕旨下达。谕旨分两类:一类是“明发上谕”或“明谕”,交内阁抄发给有关衙门和官员办理;一类是“寄信上谕”或“密谕”,不经过内阁,写毕密封,加盖印信,由兵部派驿马传递,直送某省某官开拆。
清朝军机处的办事特点
军机处的办事特点,一是“速”,二是“密”。除每晨例行的谒见请旨外,昼夜都有人在“值庐”恭候,以备接见,从不误事。皇帝外出巡幸、谒陵、避暑,都有军机大臣相随,因此像隆宗门内那样的军机处值庐,他处也有。每日折奏无论是几十件或上百件,或明发或密谕,一律当天办完,从不耽搁一日。“密谕”的传递速度,十分可观。只要军机大臣在信封上注明,一日便可行三百里、五百里,甚至“加快六百里”,快捷程度,前代罕有。军机大臣掌握机要之事,因此皇帝接见他们时,左右太监要一律退出。
然而这样一个重要的军事机关竟然不是正式机关,因为它没有公署,即固定的办公地点。再者它也没有固定的官员,管理军机处的官员称为“军机大臣”,日常办公的官员称为“军机章京”这些都是兼职的。按照清朝典制,国家在遇到军事行动时设立军机处,而战争总不能打一辈子吧,总有打完那天,等军事结束了,军机处也应裁撤。所以在雍正、乾隆两朝的官方建制书籍——《会典》里根本就没把军机处列在其中。
皇帝是聪明的,要大臣们办事,但只给你虚名不给实权,即保存了皇帝的皇权又让臣工们面子上好过,毕竟这是直接给皇帝办事的机关。这麽好的机关,皇帝自然不舍得军事结束就马上裁撤了。自乾隆以后,不但长设下来,而且其职权反而越来越大。到嘉庆时期干脆把军机处正式列为国家的正式机关。直到宣统三年(1911年)4月,清朝成立了责任内阁,军机处正式被撤销。
了解更多清朝历史故事欢迎继续阅读本网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