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立春习俗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清朝的文化有哪些?清朝历史频道带大家一起看看清朝时期的立春习俗

  立春是个很重要的节气,在中国南方现在仍旧保持着接春的习俗,闽地之人还会买水仙花或者油菜花回来贴上红条子表示迎春接福,那么在清朝的时候百姓是怎么接春的呢?

  清朝的立春

  立春迎春礼仪的结构在我国基本上是一致的,早在乾隆年间,就有编者指出了立春迎春礼仪的普遍性:“立春:迎春、鞭春及春盘、春饼,海内俱同。”在这里强调了这种共同性,但是具体的执行并不完全相同,尤其是北京的立春迎春礼仪与外地的立春迎春礼仪有着较大的区别。清代朝廷不举行立春迎春礼仪,皇帝也不参加立春迎春礼仪。所谓“遵制鞭春”只是“各省会州府县卫”等地方政府的责任,对朝廷并不适用。

  相反,皇帝和皇后还要接受下属的节日进献和祝贺。关于地方上迎春礼的意义,礼制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立春迎春礼仪的劝农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这是它的表层意义,是地方政府宣扬的意义,也是居民理解的意义。因为这个意义与农民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它易于为人们所接受。但是春宴,演春,规模宏大的游行队伍,送春等等,却另有意义。

  清朝的立春礼

  所有的文武官员都要参加,他们共同祭祀芒神,鞭打春牛,接受祝贺。他们在春场的群众集会上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作为一个与普通民众相对照并且高于民众群体的一个整体存在,这无形增强了他们的内聚力。在春场迎春和游行中,绅士、行会、农民和群众都参加,有的是位于台上,有的位于台下,有的围观,即使妇女儿童也通过撒痘和抢春参与迎春活动,可以说是官民同庆同乐。

  这个礼仪为地方政府提供了一个与乡绅改善关系的机会。这首先在送春上体现出来。小芒神和小春牛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节日礼物,只有乡绅才能获得送春的殊荣,这是官绅之间联络感情,加强社会联系的一种手段。立春礼提供了娱乐的机会。这个功能没有得到强调,甚至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制,但是这却是立春迎春礼仪的主要功能之一,如果没有群众集会,没有游行和撒痘,没有街头戏剧和舞蹈,没有抢春和送春,那么民众不会对迎春表现出这样大的兴趣。

  清朝的立春礼是个群众性的活动,和现代人的家庭性不同,更加热闹一些。不过不管是怎样,立春礼的存在都是人们对于春天,对于新的一年美好的期盼,毕竟一年之计在于春嘛。

了解更多清朝历史故事欢迎继续阅读本网站哦。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