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如何从刚正不阿变为圆滑世故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清朝都有哪些故事呢?清朝历史频道带大家一起看看刘墉如何从刚正不阿变为圆滑世故

  民间有关刘墉的传说很多,有的说他出身平凡,有的说他家境贫寒,但事实相反,刘墉出身于官家,其父便是大名鼎鼎的刘统勋,是乾隆时期极受重用的大臣,担任军机大臣,其地位之高,兼职之多,可以和后来的和绅一比高低,而且刘统勋还是纪晓岚的老师,刘墉和纪晓岚既是师兄弟的关系,也是同事关系。

  刘墉向来被称为“刘罗锅”,据说是因为他是个驼背,乾隆与和绅经常以此取笑他。传说刘墉参加科举殿试的时候,乾隆就看到他是个罗锅,便戏弄他问:“你能以罗锅为题做首诗吗?”刘墉回答:“能,背驼负乾坤,胸高满经纶。一眼辨忠奸,单腿跳门。丹心扶社稷,涂脑谢皇恩。以貌取才者,岂是贤得人?”乾隆皇帝又是惊喜,又是惭愧,当场钦点刘墉为状元。

  又有传说刘墉入朝为官,叩拜的姿势老是惹人大笑。乾隆看到刘墉驼背,叩拜的样子很滑稽,说道:“刘爱卿,你这么一拜,不就成了罗锅了吗?”刘墉说道:“谢主隆恩。”乾隆帝和众人感到不解,问他为何谢主隆恩,刘墉说道:“按大清律例,皇帝赐予臣子封号,一个字,每年可增加俸禄一万两,刚刚皇上赐予我‘罗锅’二字,臣每年可拿俸禄两万两。”乾隆哭笑不得,心想这刘墉还真有一套。

  刘墉这个“罗锅”的传说固然有趣,但是却是误传,历史上没有有关刘墉仪表的描写,但最起码不是驼背,应该五官端正。因为清朝选拔官员的标准是“身、言、书、判”,“身”放在最前面,说明它很重要,要求官员必须相貌端正,体格健壮;“言”要求官员必须口齿伶俐、能言善辩、表达清晰;“书”要求官员的字体漂亮、清秀;“判”要求官员断案能力高。所以刘墉能入朝当官,如果是个驼背,不仅难立官威,而且有损大清国体,就算是靠他父亲的帮助,刘墉也不可能入朝为官。

  刘墉之所以被称为“刘罗锅”,据说是嘉庆帝继位后,刘墉年过八旬,难免有点驼背,嘉庆帝经常称他为“刘驼子”,民间就以为刘墉真的是驼背,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刘墉是嘉庆帝的老师,嘉庆帝尊称他为“刘阁老”,由于“阁”与“锅”读音相近,“阁老”便成了“锅腰”,“锅腰”在京城的、意思就是“罗锅”,于是“刘罗锅”的叫法便叫开了。

  刘墉自幼饱读经书,学识丰富,由于出身名门,他直接参加了在京举行的会试和殿试,由于才华出众,乾隆本来打算钦点他为状元,但是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极力反对,中了进士之后,刘墉便进入翰林院深造,后来多次担任科举考试的考官,还任《四库全书》的副总裁,同时刘墉的书法功力极为深厚,和当时的王杰、董诰齐名。

  刘墉的官场生涯,前半生可以说刚正不阿、为国为民,百姓称他为“刘青天”。有一年,刘墉出任湖南巡抚,那时湖南灾情严重,民不聊生,贪官污吏横行霸道。刘墉到此以后,微服私访,查明灾情的真实情况,查处了几个贪官污吏,令官场的风气为之一新,刘墉同时开仓放粮,救济百姓,使得湖南的社会治安得到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因此人们称他“包公在世”。

  刘墉最为让人称道的是他查办山东国泰贪污一案,国泰是皇妃的伯父,又是和绅的党羽,他利用这些关系在山东作威作福,贪赃枉法,结党私营,朝中的大臣敢怒不敢言。乾隆派和绅、刘墉等人前去查办这个案件,由于国泰是和绅的人,和绅对他多加维护,给刘墉的调查制造了许多麻烦。刘墉化妆成一个商人,暗自去调查,发现国泰果然是“一身腥”,刘墉暗中搜集证据,这时候皇妃,朝中一些大臣纷纷为国泰说情,刘墉排除重重的阻力,向朝廷历数国泰的罪行,最终国泰由于证据确凿,认罪伏法,这个案件当时轰动朝野,刘墉也成了名人。

  经过这个案件后,刘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但调任京官之后,刘墉似乎变成另一个人,奉行那种圆滑世故,明哲保身的为官哲学,头上的“菱角”也似乎磨平了。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刘墉总是和和绅斗智斗勇,打击和绅的嚣张气焰,刘墉和纪晓岚一样,是和绅的死对头,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两人虽说同朝为官,但是和绅始终是乾隆身边的大红人,乾隆对他的喜爱简直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刘墉和和绅不可同日而语,刘墉也不愿得罪和绅,那时候的刘墉不再是那种“锋芒毕露”的人,他开始变得圆滑世故,不愿再得罪什么人了。据历史记载,乾隆曾经问刘墉一个叫戴世仪的人怎样,刘墉模棱两可说道:“还可以吧。”事实上,乾隆对这个人心知肚明,对于刘墉这种虎应事的态度很不满意,这简直就是一种敷衍的态度。

  刘墉在为官后期总是不断犯错,招惹乾隆不少责骂。有一段时间京城下雨,上书房教皇子读书的师傅们一连几天没有开课,而上书房的总师傅是刘墉,乾隆知道后很是生气,说刘墉失责,并降了他的职;后来他担任会试主考官,因为安排草率,阅卷的时候不注意细看,导致出现很多不合格的试卷,又是一则典型的“主考官失责”,自然更不受待见。

  一连串的事件使刘墉失去被授予大学士的机会,直到后来才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刘墉一生从未进入军机处,更没有接触到皇权政治权力中心,后世称刘墉为宰相,多半不大合适。在这里我们要说明的是,清朝并没有宰相这个职务,之所以有“宰相刘罗锅”的说法,是因为刘墉的最高职务相当于明朝以前宰相的职务。

  刘墉为官前后差别很大,所犯的错误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不至于被皇帝砍头,但却经常遭受皇帝责骂。刘墉之所从刚正不阿到糊里糊涂,原因在于那些平庸糊涂,不会功高盖主的人更能得到乾隆喜欢。刘墉正是看透这一点,因此宁愿表现得糊涂一些,最起码可以求得自保。当然这种思想在我们今天看来是要不得的,这种“老好人”的官员是不可能为百姓谋福祉的,但是在刘墉那个时代,面对乾隆这样的君主,刘墉有时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了解更多清朝历史故事欢迎继续阅读本网站哦。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