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帝国的短命的根源是什么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三国历史作为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一说三国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据《晋书•;宣帝纪》记载,晋宣帝司懿为东汉京兆尹司马防次子,“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司马懿生在乱世中,“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举他为上计椽。此时,曹操正任司空,听闻司马懿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做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予以回绝。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进位为丞相以后,使用强制手段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司马懿心中害怕,只得就职。曹操让他与太子往来游处,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薄等职。司马懿在曹操手下任职,小心谨慎,勤勤恳恳,“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后来,随着权力欲望的不断膨胀,曹操逐渐有了“代汉自立”的想法,但

  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谁知天流星坠,不使将军衣锦回。

当时其手下拥护汉朝的人还很多,特别是荀?、崔琰等重臣都对“曹氏代汉”存有异议,而司马懿对曹操的想法却表示了热切的支持,这使得曹操对其的信任度有了大幅提升。曹操进封魏王后,司马懿升任为太子中庶子,受命佐助世子曹丕。司马懿果有大才,“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曹丕称帝后,司马懿在曹魏的诸次重大决断中均有上佳表现,因功被委以重任。由于曹魏随后的几位君主都是英年早逝,因此司马懿也就成为了托孤辅政大臣的重要人选,曾先后辅佐了魏国三代皇帝,担任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等要职,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使得一代俊杰诸葛亮也不得不饮恨五丈原;之后,懿又亲帅三军,剿灭了盘踞辽东多年的公孙渊势力,实现了中国北方的完全统一。

随着司马氏家族权利的不断攀升,该集团与魏国另一大政治势力曹爽(名将曹真之子)集团之间的矛盾也就随之产生。嘉平元年(249年)春正月,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的坟墓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司马懿乘机上奏永宁太后,请其罢黜曹爽兄弟。当时,司马师为中护军,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都;司马懿列阵,经过曹爽门前,双方剑拔弩张,情况非常危机。大司农桓范用计出城去投曹爽,司马懿对蒋济说:“智囊往矣。”蒋济却道:“范则智矣,驽马恋栈豆,爽必不能用也。”司马懿遂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管领曹爽军营;召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统摄曹羲军营。司马懿则亲率太尉蒋济等勒兵出迎天子,驻扎在洛水浮桥,同时,派人上奏章给皇帝,陈述曹爽的种种罪行。曹爽扣住奏章,不让皇帝知道,把皇帝留在伊水之南,砍伐树木建成鹿角,征发屯兵数千人以自守。桓范劝曹爽挟持皇帝到许昌去,发文书征调天下兵马勤王。曹爽优预寡断,果然疑惑,没能采纳这一计策;反而夜遣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去见司马懿,探听动静。司马懿乘机数说曹爽的过失,劝其自归来服罪,接着又派曹爽的亲信殿中校尉尹大目游说曹爽,告诉曹爽朝廷只是免他的官职罢了,并以洛水为誓。

曹爽欲信其言,桓范等人援引古今,百般劝谏,从晚上一直劝到第二天黎明。劝到最后,曹爽投刀于地,说:“司马公正当欲夺吾权耳。吾得以侯还第,不失为富家翁。”,也就放弃了最后的抵抗。桓范哭着说:“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矣!”

曹爽把司马懿的奏章给皇帝看,请皇帝下诏免去自己官职,随皇帝进入京城。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马懿派兵包围。司马懿在曹爽府宅四角修造高楼,派人在楼上密切监视着。不久,司马懿便以谋反的罪名,处死了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扬、毕轨、李胜、桓范等人,并灭其三族。从此,曹魏的军政大权完全落入司马懿的手中,为司马氏最终取代曹魏奠定了基础。

此后,又经过司马师

  一凤并一,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

、司马昭二兄弟的努力,司马家族完全掌控了曹魏政权,并不断展开了针对吴、蜀两国的战略进攻。263年,邓艾与钟会分兵两路攻打蜀汉,钟会在汉中等地与姜维军纠缠,而邓艾却率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越过七百余里的无人险域,率先进入成都平原。蜀帝刘禅见状大惊,只得出降,蜀汉灭亡。265年(魏咸熙二年),司马炎进位为相国、晋王,同年十二月代魏称帝,国号为“晋”。280年,晋军六路并进,攻打孙皓暴政下奄奄一息的东吴。吴军毫无斗志,纷纷倒戈,吴国灭亡。至此,后汉三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就此结束,华夏河山重复一统。

细想起来,导致盛极一时的曹魏帝国走向灭亡的并非外祸,而是内因,其原因就在于曹魏皇族本身。曹爽在政治上的幼稚与无谋固然加速了这一进程,然而,即便其可以战胜政敌司马懿或者双方形成均势,曹魏政权也是难以逃脱被取代的命运的。曹魏自立国以来,君主尽皆夭折,君权更迭频仍,使得权臣(辅政大臣)的地位不断提高,极大地削弱了君权的地位,最终被臣下所取代。我们不难看出,魏国的灭亡原因与东汉的灭亡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知道是天理循环,还是因果巧合,总之,在君主制国家中,君主的身体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问题,有时候会决定着一个王朝的兴衰。天下由于“东汉君位不稳”而趋于分裂,后又因为“魏国君位频更”而重归一统,确实也是一个有意思的事情。真是应了孔明先生的那句话:“凡事如是,难可逆料”呀!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