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谯周劝刘禅投降曹魏的真正目的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三国历史作为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一说三国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公元263年,曹魏邓艾率军冒险而进,偷渡阴平,攻克江油,大破诸葛瞻,兵临成都城下。蜀汉后主急忙召集群臣会议,商讨对策,然而众臣商议许久,形成两大意见。一是,吴蜀联盟,东投孙吴;二是,南走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守难攻,也许可以置死地而后生。两种意见不能够统一,朝堂之上争争吵吵,刘禅更是拿不定主意。就在这时,谯周站住来,提出了降魏之计,他认为,魏吴两国,实力相差悬殊,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已成定局。投奔吴国是称臣,投降魏国,也是称臣,与其向小国称臣,不如向大国称臣,以免受再辱之耻;而南奔南中七郡也不可行,大敌逼近,人心离散,恐怕无人愿意南行,此战魏人此行誓在灭蜀,陷落成都也不会放弃南下追击的机会,况

  出人头地建奇功

且南中诸夷,平时犹不安定,如果据守此地,增征贡赋,也就会激起他们的反叛,所以,乘没有势衰力竭的时候投降魏国,可以得到优待。谯周此言正中后主刘禅下怀,听从了谯周的意见而降了魏。但是后世许多的名士对谯周降魏给予了指责,以东晋史学家孙盛最为激烈,他认为如果不是谯周劝刘禅降魏,蜀汉是不会亡国的。那到底谯周是不是误国呢?

  觉得谯周误国的人认为根据蜀汉的实力,仍有一战的资本,胜则救蜀汉于危难之间,败也不能将蜀汉拱手相让,誓死与成都城共存亡。其实,从蜀汉高层来说,此战如果胜利则扭转了蜀汉的危局,功在社稷而在中国战争史也必当永垂不朽,而自己也可以赢得身前身后名,然而对于蜀汉的百姓来说,从诸葛亮六出祁山到姜维九出祁山已经耗尽蜀汉的国力,朝廷腐败,刘禅昏暗,降魏也是顺应民心。《三国志》中记载,公元261年,薛?受吴主孙休之命赴蜀,回国介绍蜀国情况,“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有菜色。”,可以看出蜀汉政权已命不久矣,而就在263年邓艾、钟会伐蜀,蜀汉灭亡。由此观之,谯周之谏也是迎合了蜀民民心,蜀汉连连征战,蜀民根本无法承担如此沉重的兵役,所以孙盛只是从表面来分析蜀汉的兵力情况,而且即使一战,也不一定能够战胜,“民有菜色”,说明蜀兵的战斗力没有魏兵的战斗力强。如果讲到谯周让刘禅投降魏国就让谯周背负了误国的骂名,那曹操南征的时候,孙权重臣张昭也曾根据形势而劝孙权降曹,虽然之后,孙权就没有怎么重要张昭了,但是张昭还是很受孙权的尊重的,虽然张昭之谏算不得高明,但是当时孙吴的君臣是上下齐心的,江东局势是稳定的,而蜀汉后期根本都没有赤壁之战时江东的力量与曹魏抗衡了,谯周之谏也是无奈之举,说其误国过分夸大了谯周在蜀汉灭亡过程中的作用。如果以现在的观点,谯周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民族英雄都不为过,为什么要背负误国的千年骂名呢?如果说谯周误国,那么司炎代魏建晋时手下的所有魏臣都是误国,荀?作为曹操重要谋臣,原本跟从袁绍,且后世都认为荀?是忠于汉室才被曹操所杀,那么荀?助曹操是不是也算误国呢?如果说蜀汉最后一战能够稳住

  奸雄亦不相容恕,枉自图谋作小人 ----罗贯中

蜀汉的局势的话,谯周也最多是分析形势能力不足,误国太过。

  不过根据形势蜀汉灭亡的可能性非常大,首先,上文已分析到蜀汉不得民心,蜀地的民众已对蜀汉朝廷不抱好感了,很多人以为是谯周等益州本土士族“妖言惑众”,其实是因为蜀汉国疲民乏造成的,诸葛亮是明白蜀汉的内部矛盾的,所以才有多次出祁山,转移国内矛盾嘛!其次,很多人认为姜维回师援成都,南中部队也可以北上进京勤王,邓艾从下江油到破诸葛瞻,到兵临成都,按说不是几天时间就可以搞定的,即使江油守将投降是用不了多少时间,但至少破诸葛瞻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为什么姜维没有回师援成都?说明姜维在剑阁根本就脱不开身,钟会攻击剑阁的声势太紧,剑阁的兵力也太吃紧,不然怎么会没有援兵回师成都,而南中是远夷之地,地形险阻,军队是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援救成都,如此以来,紧靠成都城中之兵根本无法抵御邓艾。如果蜀汉真能够稳住的话,真的深得民心的话,怎么会从邓艾、钟会伐蜀,几个月时间就兵临成都城下?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