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效应
曹丕一直非常信任司马懿,在他篡汉立魏的过程中,司马懿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曹丕死后,将皇位传给了儿子曹睿,司马懿也一如既往地得到了重用,最后他官升至太傅,位极人臣。这时候,对司马懿的负面议论开始出现,很多人认为他功高震主,有谋逆之心。曹睿是个英明之主,如果他在世,足以制住司马懿。但可惜英年早逝,只活了三十六岁。临终之前,曹睿不得不对江山的稳固性加以考虑。
曹睿的儿子曹芳只有八岁,如果不妥善解决好司马懿的忠诚问题,曹芳根本没法掌控全局。大权必然旁落。
那么,曹睿该怎样才能说服司马懿尽力效忠不起异心呢?
刘备在临终托孤的时候,运用的是“理由不足效应”(详见《刘备为什么能说服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文)。曹睿面临着和刘备同样的问题,但曹睿使用的说服策略和刘备的不一样。他非常幸运,用不着像刘备那样费事,因为刘备已经帮助他树立了一个非常典范的榜样。
这个榜样就是诸葛亮。曹睿托孤的时候,诸葛亮已经殒命五丈原,用生命实现了他对刘备许下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承诺。
曹睿所
泛舟绝迹,登峨眉之巅,从仙人做逍遥游。
要做的就是把诸葛亮当成一个标签,示范给司马懿看。司马懿和诸葛亮是旗鼓相当的对手,两人在各自政权里的职位、地位也大致相当。而且,诸葛亮已经盖棺论定,这个“拟人化的标签”的内涵已经凝固,不可能发生相反方向的变化了。所以,用“诸葛亮标签”来约束司马懿就再恰当不过了。这是标签的拟人化,也是标签约束的延伸效应。
我们来看看曹睿和司马懿的对话。
曹睿说:“当年刘备在白帝城病危,把幼主刘禅托孤给诸葛亮。诸葛亮因此竭尽忠诚,至死方休。一个偏僻之邦,尚且能够做到这样。何况我们中国(意为中央之国,指曹睿自己执掌的魏国)呢?太尉你和一般旧臣,也应该效仿伊尹、周公,竭力辅佐幼主,这才是宗庙之幸啊!”
曹睿的说服相当见功力。他不但用忠诚报主的诸葛亮做标签,还搬出了历史上同样被视为忠诚化身的伊尹、周公做标签,以此来给司马懿一个强化的示范作用,让司马懿必须按照这几个典型的“拟人化标签”的价值内涵行事,不得逾越。
而且,曹睿还用偏邦蜀国和自己的中原大国做了一个对比,意在进一步强化司马懿对忠诚的认知。每个人都会在意社会或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每个人也都有自视过高的倾向。一个身处偏邦的诸葛亮都能做到这样,你司马懿身为堂堂大国的太傅,难道就不能做到吗?司马懿一直以诸葛亮为对手,两人在多方面展开比拼,不相上下,互有胜负。司马懿当然也不想在“忠诚度”上输给诸葛亮。
曹睿的“示范作用”说服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司马懿当即顿首流涕,表示自己必当忠心辅佐。
曹睿死后,司马懿果然把持了朝政,清除异己,大权独揽,但始终没有越过篡位这条界限。而且,在他临死之前,还把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叫到床前,留下遗言说:“我为魏国效忠多年,官至太傅,位极人臣。别人都说我有异志,想要篡魏自立,我哪里敢这样做呢?我死之后,你们两人,也要好好侍奉主上,绝对不要有别的想法,玷辱了我的清白名声。如果你们违背了我的遗言,就是大不孝之人!”
说实话,司马懿眼见幼主曹芳孱弱无能,怎么可能没有一点异心?他临死之前之所以要着重吩咐儿子不要有篡位的念头,正好说明了这种想法早已经在司马家成为公开的秘密了。司马懿之所以自己不敢篡位,同时还以“孝”为标签来制约儿子们的行为,主要要归功于曹睿临终托孤时的这一番说服。当然,后来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还是篡夺了曹魏的皇位。但这时距离曹睿之于司马懿的说服已经过了很长时间,说服的效力也就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了。
在社会交往中,“示范效应”广泛地存在。
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原因就在于袁绍手下的重要谋士大将纷纷向曹操投降,将袁绍
安居在家是父子关系,受命于国家之事,是君臣之分。(没有父子关系)充分体现曹丞相执法严明,不询私情,教子有方,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种美德值得中华民族借鉴和发扬。! ----罗贯中
的军事秘密全盘托出,特别是曹操采用了来自袁绍阵营的许攸的建议,将袁绍的粮草全部烧毁,从根本上扭转了双方的实力对比。降将最大的疑虑就是得不到新主人的信任。那么,许攸、张嗔、高览这些重量级人物为什么会在决战的关键时刻选择投降曹操呢?
这就是曹操此前厚待降将关羽带来的示范效应。关羽降曹之后,得到了无比的恩宠,甚至连曹操最亲信的旧部都及不上他的荣耀。而且,即便是在关羽挂印封金,不告而别后,曹操也没有下令沿路关卡严防死守,将其擒获,而是高姿态地放关羽走路。曹操的这些非同一般的做法,自然会强力建立一个“示范效应”,让其他人认为,自己如果投降了,也能得到曹操的重用厚待。所以,许攸、张 等人才会抛弃疑虑,向曹操投降。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