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刘备的母亲很明白这个道理。转眼间刘备就到十五岁了,不能看着他这样玩儿下去吧,母亲就让他去游学。古代教育不像当代的九年制义务教育,那时有钱人才能上得起学,没有钱的就没书读,确实是很想读书的可以自学,比如说明朝初期的文学家宋濂小时候家里穷,就借别人家的书读,但借的书终归要还,宋濂就计算着还书的日期把书抄下来,在把书还给人家。
不过刘备却没有宋濂这么勤奋好学,而是喜欢和豪杰结交,当然刘备如果喜欢读书的话,就不会是乱世枭雄了,而是一个博学的大儒。前面讲到刘备和母亲只能靠卖草鞋维持生计,肯定就没有多余的钱让他读书,这时候同族里有一个叫刘元起的人看出了刘备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资助刘备跟自己的儿子刘德然一起上学,而且对刘备就像自己的儿子一样。
刘元起虽然不计较,但是刘元起的老婆可不答应了,史书记载的是“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意思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不能经常这样帮助吧!如此可见,刘元起的家庭条件也不见得多充实,只是看到刘备家里孤儿寡母的也怪可怜,不过最重要的是刘
人杰惟追古解良,士民争拜汉云长。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与王。气挟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线。至今庙貌盈天下,古木寒鸦几夕阳。
元起认为刘备将来是一个做大事的人。有了刘元起的资助,刘备上学的费用算是解决了,但总得还有老师来教他吧,那刘备的老师是谁呢?就是大名鼎鼎的九江太守卢植。卢植也是涿郡涿县人,与郑玄师从著名的经学大师马融,学成之后,卢植回到涿县教书育人。《后汉书•;卢植传》记载,卢植性格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之志,虽然学问渊博,但是他并不擅长辞赋。卢植也是一个性情中人,除了关心天下局势,还喜欢喝酒,史书记载卢植能够饮酒一石。
汉灵帝建宁年间,卢植被朝廷征召为博士。古代博士跟现代的学位名称不一样,而是官员名称,专门掌握教书的学官。但是不难发现,建宁这个年号是汉灵帝刘宏的第一个年号,建宁年是从公元168年到公元172年,而此时的刘备不过十岁左右,那刘备还可能是卢植的学生吗?但是《三国志》中明确的记载,先主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
然而在《后汉书•;卢植传》中是这样说的,熹平四年,九江郡的蛮族叛乱,四府选植才兼文武,拜九江太守,蛮寇宾服,以疾弃官。熹平四年是公元175年,所谓的四府就是太傅、太尉、司空、司徒,由于卢植文武兼修,四府选择他担任九江太守,平定九江南蛮叛乱,卢植也不负朝廷重托,得到蛮族的信服,但是后来因生病放弃了做官。
刘备十五岁时,正好是熹平五年,也就是公元176年,卢植生病回乡修养,重操旧业做起了教书先生,所以刘备成为卢植的学生还是很有可能的。除了刘备,卢植还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学生,就是后来称霸幽州的公孙瓒,刘备和他的关系很好。
我们知道公孙瓒和刘备是同学,为什么公孙瓒后来都混到了一方诸侯,而刘备还只是小小的平原县令呢?不管是在《三国演义》中还是正史里,都是刘备投奔公孙瓒之后才做到平原县令。其实不难理解,每个人都需要遇到自己的伯乐,事业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如曹操被梁国桥玄和南阳何锸看上,而且父亲曹嵩也是朝廷重臣,孙坚遇上了皇甫嵩和朱?,公孙瓒也不例外。
在《资治通鉴》里记载,公孙瓒原本是贵族子弟,但因为母亲的地位卑贱,只做了郡中的一个书佐,因为公孙瓒长相不凡,声音洪亮,被太守看中,用现在的话说,公孙瓒很男人,非常有前途,太守觉得这小伙子不错,就把女儿嫁给了他,这就是公孙瓒的第一个伯乐。
后来公孙瓒随卢植学习的时候,认识了刘备,公孙瓒年纪比刘备大,刘备就以公孙瓒为大哥。公孙瓒从卢植学成之后,回到郡中继续担任官吏,公孙瓒随卢植学习类似于现在官员进修,由一个小吏做到了辽东属国长史,以战功升迁为骑都尉,成为幽州牧刘虞的部下。
公孙瓒是辽西令支人,所谓的郡中应该指的是辽西郡,而不是刘备的涿郡,所以此时的刘备不可能跟随公孙瓒。公孙瓒仕途一帆风顺,除了是太守的女婿之外,还是他自己在战场上一刀一枪辛苦打拼出来的,然而刘备一个平民老百姓,没有一点功劳,就贸然去找公孙瓒,明摆着就是去打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秋风的,或许公孙瓒不会看不起刘备,但这也与刘备的志向是不相符的。后来,刘备起兵讨伐黄巾之乱,历任安喜县尉、下密丞以及高唐县尉和高唐令,最后被盗贼打败,才投靠了公孙瓒。所以说刘备投奔公孙瓒也不得已的,不过刘备除了公孙瓒之外也确实没有其他人可以投靠了,也可以说,刘备的第一个伯乐就是公孙瓒,然而真正改变刘备命运的是徐州牧陶谦。
——转自舒凯平新浪博客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