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代股票的发展由来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清朝的文化有哪些?清朝历史频道带大家一起看看中国清代股票的发展由来

  炒股,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一种投资理财方式,可是中国有那么多的股民,又有多少人知道股票是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国发展起来的呢?,其实,中国清代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炒股了,那时的股票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国清代的股票。

  鸦片战争结束后,一些外国洋行和外资企业相继进入中国,同时也把股票这种西方人的玩意儿带进了中国。而中国人拥有属于自己的股票,则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轮船招商总局发行的股票就是中国人自己发行的第一枚股票。这时的股票样式比较单调、朴素,白纸黑字,分为股份票和存根两栏,这枚股票是从何而来?轮船招商总局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那时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航运公司开办后,由于亏损严重,便交由当时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来接手。李鸿章可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于是他打着求富的旗号,奏请将轮船招商公司改组,试办轮船招商总局。公元1872年,同治皇帝大笔一挥,批准了李鸿章的奏折,正式成立轮船招商总局。不过这奏折虽然是批了,但是让李鸿章头疼的事情还在后面呢。

  原来,老佛爷慈禧太后在同治皇帝的准奏后面,又添上了一句话:朝廷手头上也紧,你自个儿想办法去吧。这就叫政策照给,资金自筹,这一下子可把李鸿章给难住了。不过李鸿章也不是省油的灯,于是当晚他就找来造船界的巨子朱共昂,也就是后来的轮船招商总局的董事长,一起商量这一大笔资金问题。一开始两个人都先按照官场上的习惯,相互兜了一番圈子,等都摸清了对方的态度之后,不约而同想到了一个人---容闳。

  容闳是清政府第一批官费的留学生,是个高材生,而且还著有《西学东渐记》。早先这个容闳就有过计划,以股份制的形式创办造船厂,而且还拟定了一份《联设新轮船公司章程》,这可是中国最早模仿西方股份制筹组股份公司的设想。可惜的是,这份章程报到总理衙门之后,由于多方掣肘,所以导致最终没能够通过。不过这份章程给李鸿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而且正好符合现在的这个状况,于是李鸿章和朱共昂两人对着这个章程反复思量,最后终于决定按照这个办法来。

  那个时候政治官僚们讲究的是,君子耻于言财,不过从小便饱读诗书的李鸿章可不管这一套,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开创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股票,于是轮船招商总局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家发行股票,面向社会筹集资本兴办的新型股份制企业,号称中华第一股。这个中华第一股一出来红极一时,轮船招商总局的原始股是每股为一百两白银,这还不算什么,更惊人的是,公元1882年,居然被炒到了每股二百六十五两白银,这样高的惊人股价居然还有人敢买,充分证明了中国古人和现代人在炒股这件事上同样疯狂。受到轮船招商总局的影响,大大小小的企业都想要来分一杯羹,于是公元1880年开始,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兴办股份制企业的高潮,甚至还催生出了中国第一家带有证券交易所雏形的股票公司---上海股票平淮公司。于是,股票这个新名词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人们广为接受。

  或许那个时候人们的想法比较简单,很单纯的认为只要炒股就能赚钱,因此,只要一有新股发行,哪怕是些中小企业也一哄而上,竞相争购。而其中的一些,像山西商办全省保晋矿务有限公司和山东莒州矿务局等官督商办的企业,因为有朝廷大员的支持,所以不愁资金、不愁销路,就相当于是现在的国企绩优蓝筹股,更是格外收到青睐。

  就在众多股民享受了一段幸福时光后,他们却遭遇了物极必反的窘境。公元1884年初,酝酿已久的股灾终于来临。一家大商号因经营不善突然倒闭,这就苦了向他提供贷款的钱庄,因为收不回贷款,所以钱庄老板们为了安全起见,只好宣布暂停借贷。这一下子又使得几十家企业因缺乏周转资金先后破产,进而将更多的钱庄拉下了水,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资金链断裂引爆了金融危机,股票价格一泻千里,于是中国人第一次尝到了炒股失败的苦头。

  这场股灾对当时的民众影响有多大,由于没有准确的数字资料,所以不得而知。但李鸿章还专门为这件事,急入内,奏上,像皇帝进行述职报告,并且深刻反省,由此可见这场股灾的严重性。尽管对于位高权重的李鸿章而言,他不必为这件事负领导责任而引咎辞职,但事后恐怕也得吓出一身冷汗。

了解更多清朝历史故事欢迎继续阅读本网站哦。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