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清朝都有哪些故事呢?清朝历史频道带大家一起看看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中国社会陷入了民族危机加深和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的双重困境,清朝的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满清政府,以

慈禧太后

为首的清政府不得不推行改革,史称清末新政。但是事与愿违,清末新政并没有达到挽救清王朝的目的,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那么,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1、借改革之名,行专权之实,激化了中央与地方,满汉矛盾

  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皇权,延续其反动统治。为了加强统治集权,在1901-1905年的行政改革中,满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交部、新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练兵处和财政处等5个中央机构,其目的是逐步将掌握在地方督抚手中的外交权、军事权和财政权收归中央。1906年开始仿行宪政,“立宪非中央集权不可,实行中央集权非剥夺督抚兵权财权、收揽于中央政府则不可”。这就激化了中央和地方巡抚的矛盾,严重挫伤了巡抚对改革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对满清政府的离心力。

  满清政府以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为由,再次实施了削弱地方权力的举措,其目标不仅要收回督抚的权力,而且也要收回汉人的权力。在中央官制改革中,清廷借机打击排斥汉族官僚,如岑春煊的被罢免、张之洞明升暗降。在新设立的各部中,虽然规定满汉不分,实际上是满族亲贵占了绝大多数。满汉矛盾的激化加速了清政府新政的失败和政权的败亡。

  2、立宪一拖再拖,改革措施良机

  洋务运动、特别是戊戌变法,正是历史赋予中国改革的最佳时期,此时西方列强或忙于自己内部的统一、或致力于领土的争夺、或忙于制度的修补,清政府尚有充裕的时间和能力在自己掌控的范围内主导社会的变革。清政府虽然制定了一个立宪方案,却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为了巩固皇权,迟迟不肯答应立宪派提出的召开国会的要求。最后迫于压力成立的“皇族内阁“,”实为军机“。对立宪一拖再拖,致使改革错失良机,进一步激化的社会矛盾,最终让满清政权在武昌起义的炮声中土崩瓦解。

  3、立宪派反对,满清政权信用破产,众叛亲离

  清政府不仅拒绝了立宪派提出的召开国会的要求,还镇压了国会请愿活动,同时不断借立宪的名义以加强皇权。最后成立的责任内阁也是黑幕笼罩,立宪派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参与政权的愿望落空,对清廷的思想认识也发生了质的转变。立宪派彻底对清廷失去了信心,相继从事革命反清的斗争。清政府信用破产,众叛亲离,改革后遭到立宪派在内的众多势力的反对,宣告破产。

  4、统治集团内部贪污腐朽

  改革措施的最终决定权被最高统治层特别是皇帝、皇太后或其他专制者垄断,而统治阶层内部就贪污腐朽成风,要真正触动满清专制皇权,建立宪政,无异缘木求鱼。从责任内阁的成员组成就能看出,13名大臣中满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占7人。可见,统治集团内部的贪污腐朽,是改革不能顺利实施的重要原因。

了解更多清朝历史故事欢迎继续阅读本网站哦。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