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夺嫡出现的原因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清朝都有哪些故事呢?清朝历史频道带大家一起看看九子夺嫡出现的原因

  为什么会发生九子夺嫡?九子夺嫡局面的出现,是缘于太子胤甸被废。

  康熙共有35子,其中15子早殇,1子出继,尚有19子。长子胤读系惠妃纳喇氏所生,故不得立为太子。二子即皇太子胤甸。三子胤祉封郡王,四子胤肚,五子胤祺,七子胤钓,八子胤对均封贝勒(六子胤祚早卒)。

  康熙在自己22岁的时候,就将一周岁的胤甸册封为太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康熙与胤甸的矛盾日益深化,被废的导火索是一次塞外行围中发生的事情。

  康熙四十七年(1708)五月,康熙率领诸皇子行围塞外,皇十八子胤淀重病,留中途调理,不久病情恶化,玄烨回銮临视,非常忧戚。胤甸对弟弟病危却无动于衷,毫无友爱之意,康熙加以责训,胤甸反而大发雷霆,任意挞辱随行诸大臣侍卫。甚至每夜窥伺玄烨所居幔城,使康熙惊惧不安。

  九月初,行至蒙古布尔哈苏台地方。初四日,康熙命太子胤甸跪见,垂涕宣谕:胤甸“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朕包容二十年矣。乃其恶愈张,谬辱在廷诸王贝勒大臣官员,专擅威权,鸠聚党羽,窥伺朕躬,起居动作,无不探听”,“有将朕诸子不遗噍类之势。”宣布将胤甸废斥拘禁。谕毕,玄烨痛哭扑地。太子既废,玄烨召诸皇子入乾清宫,宣布说:“诸阿哥中,如有钻营谋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断不容。”

  胤甸被废后,太子之位空缺,其他几位皇子的争斗更加不可遏制。

  诸皇子各自结纳权臣,招纳门客,植党互斗。胤读不得立而心忌胤甸,等到胤甸被废,便党同皇八子胤对,向玄烨奏称,相面人张明德言皇八子当大贵,并说:“今欲诛胤甸,不必出于皇父之手。”康熙震怒,斥他“凶顽愚昧”。

  皇三子胤祉乘机揭发胤读曾用喇嘛魇术谋害胤甸。康熙命将胤读革爵幽禁,张明德等凌迟处死。又传谕:如有人称誉胤对,必杀无赦。胤对被革去贝勒,为闲散宗室。

  

康熙废太子

胤甸时,曾说他“似有物凭之者”。胤读被魇咒事揭发后,康熙释放胤甸,并说他病情好转,“亦自知有罪”。当时,诸皇子间储位之争已达到白热化的程度,甚至连当朝的宗亲大臣也卷了进去,此情此景令康熙感到震惊。康熙斟酌再三,决定复立胤甸为皇太子。

  康熙四十八年(1709)三月,康熙举行大典,宣告复立胤甸为太子的同时对其他皇子加封晋爵,以调和诸子关系。三子胤祉、四子胤肚、五子胤祺由郡王晋封亲王,七子胤钓由贝勒晋封郡王。十子胤?封郡王。九子胤端、十二子胤验、十四子胤哆封贝子。此前,胤对已恢复贝勒爵位。

  胤甸由被废到复立,前后不满半年,康熙反复失措,未能稳定朝廷形势。胤甸复位不久,故态复萌。为树一己势力,在廷臣中广植党羽,最终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太子胤甸再次被废黜。

  在这种情况下,“九子夺嫡”局面的出现,自然不可避免了。

了解更多清朝历史故事欢迎继续阅读本网站哦。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