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善谋,在我印象中,他似乎从未失手过,其在谋略上,似乎不逊于孔明。其中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建安三年,曹操南征张绣时发生的事。当时曹操包围了张绣据守的穰城(今河南邓县)。与此同时,曹操闻悉谋士田丰劝冀州牧袁绍趁虚袭取许都(今河南许昌东),欲迎献帝号令天下,其便立即从穰城撤退。张绣亲自率兵追击,贾诩劝阻说:“不可追也,追必败。”张绣不听,强行追击,被曹操亲自断后所击败。贾诩这时又对张绣说:“促更追之,更战必胜。”张绣说:“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贾诩说:“兵势有变,亟往必利”。张绣遂听从贾诩意见,收集散兵,再行追击,竟将曹操后卫部队击溃。得胜后,张绣问贾诩:“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贾诩说:“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今天中午偶然看到百家讲坛——易中天评三国,里面正好也讲到了贾诩,易中天教授对他也是推崇倍至。
说他知己知人,聪明善谋,并且活到了77岁,善始善终,可能是三国所有谋士中结局最好的一位。不知为何,读贾诩让我心有戚戚焉,或许我内心深处有与贾诩相同的东西。具体是什么,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只是想待人处世,若是都能利人利己自是最好,只是这确实是需要大智慧、大胸襟呀
奸雄亦不相容恕,枉自图谋作小人 ----罗贯中
。在网上看了一些关于贾诩的文章,感觉这篇不错,可惜找不到原始出处了:
贾诩是三国里董营和后来曹营的著名谋士。三国志里说他有良,平之奇,不仅是就智谋而言,也是就性情而言。运筹帷幄而不动声色,虽有功勋而隐忍不骄,有点张良的味道;辗转沉浮而收放自如,洞悉世事而善始善终,这又是陈平的风格。
贾诩最初在董卓的部将牛辅帐下任职,和李?、郭汜、张济同任校尉。王允,吕布杀卓后,牛辅也被杀,一帮下属就商量着解散逃命。这时贾诩出主意说:“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于是收复余众大闹长安,击败王允,吕布。
贾诩的这一举动,一直为后世所诟病。如裴注曰:“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
然而把乱世之因都归于此,未免夸张了。假使贾诩未出此策,想想凭王允吕布之才,能保住长安吗?曹操,袁绍,孙坚虎狼之师,又有谁愿意息兵罢武来服从这个新朝廷呢?且王允偏狭吕布好利,他们间的内斗恐怕就够人看戏的了。乱世之局已开,在没有充分的实力和权谋的情况下想要凭一场小小的政变来彻底恢复和平,谈何容易。因此贾诩的作用,只是用一场混战无情的切断了后人对和平的不现实的幻想,告诉人们:一场用刀剑开启的乱世,也只能用刀剑结束。
当然,也有人会说贾诩不择善主,不恤民情,跟着董卓,
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羽不降曹 ----罗贯中
李?为虎作伥,长安一战生灵屠戮。然而想想三国人物,有几个没在董卓朝廷里挂过伪职。而长安一役,本就是你死我活的存亡之战。王允朝廷既已放出话来要“尽诛凉州人”,好战的凉州兵反过来也要投桃报李,尽诛长安;只能怪王允那边牛皮吹得太大,而受苦垫被的总是百姓。进驻长安之后,李?等以贾诩之功欲封其为侯,贾诩说:“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坚决不受。李?等又让贾诩为尚书仆射,贾诩说:尚书仆射,官之师长,天下所望,诩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纵诩昧于荣利,奈国朝何。”于是拜贾诩为尚书。虽然如此,李?等对等贾诩总是“亲而惮之”。时贾诩之母去世,贾诩辞掉官职,被拜为光禄大夫。后李?、郭汜,樊稠等又开始内斗。这和后世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的内斗一样,当初全国最庞大的一系势力,就这样慢慢瓦解了。
而此时贾诩也开始为自己寻找新的出路,当时将军段煨与贾诩同郡,屯驻华阴,贾诩便去投靠段煨。贾诩向来知名,为段煨军所望。段煨怕贾诩夺其兵权,所以表面上对贾诩礼遇甚厚,实则防之。贾诩看出后,心中不能自安。
南阳张绣与贾诩暗中有来往,张绣便派人去迎接贾诩。贾诩临行时,有人对贾诩说:“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贾诩说:“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其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贾诩至张绣处,张绣大喜,果然重用之。而段煨知贾诩去,也果然善待其家属。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