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从来都是那么的扑朔迷离。
《三国志》说:关羽与刘备情同手足,寝食不离。他们的君臣兄弟友谊也成为了千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但在这个颠覆的时代中,没有什么神圣可言,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少英雄,而在这个时代,中国已经没有英雄了。
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刘备称汉中王,同时关羽进攻曹操的襄阳、樊城,并在八、九月间围困曹仁,击败于禁,史书称之为“威镇华夏”,显赫一时的曹操也不得不纠集几乎所有的军队准备迎战关羽。而就在此时,孙权突
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 ----罗贯中
然翻脸,在背后捅了关羽一刀,关羽进退失据,最后败走麦城,在临沮落马受诛,身首异处。这就不禁让人产生怀疑:建安二十四年下半年关羽威风凛凛的时候,刘备在干什么,他为什么不出兵呼应关羽?关羽兵败后他又为什么不出兵救援?
于是“诸葛亮借刀杀关羽”、“刘备杀关羽”等言论新鲜出炉。也难怪,那个《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老先生太节省墨汁,只说了句“(刘备)于是还治成都。拔魏延为都督,镇汉中。时关羽攻曹公将曹仁,擒于禁于樊。俄而孙权袭杀羽,取荆州”就没了下文,如此省略是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又或他认为后代人的智商足以看懂他的“无字天书”?
蜀汉史料原本就少,千百年的流失、误传,使得后人即使韦编三绝、皓首穷经也难以窥见历史的真相,但历史就是历史,它已经定格,不管后人怎么评价看待它,它客观的样子已经铸就了。书上没有它的痕迹不代表现实中也没有。只不过我们要弄清现实与历史记载的联系还要搞个剖析。
刘备为什么不出兵呼应关羽?关羽兵败后他又为什么不出兵救援?要弄清这两个问题我们首先搞清楚关羽和刘备都处于怎样的境地。
刘备是在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打败曹操称汉中王的,紧接着就拜关羽“假节钺”(拥有代行帝王旨意、掌握生杀的特权),命他进攻襄樊。关羽随即出兵,顺利的围困襄阳、樊城,并在八月“水淹七军”消灭于禁,“威镇华夏”,这个时候刘备为什么不出兵汉中进攻关中?根据“隆中对”的计划:“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率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亲率益州之众出秦川。
泛舟绝迹,登峨眉之巅,从仙人做逍遥游。
如此则霸业可成”。当时的局势不是很符合这一规划吗?其实笔者认为当时的情况并不适合刘备出关中,并不是曹魏的因素,而是刘备的巴蜀已经精疲力尽了。从建安二十年开始的汉中争夺战已经让巴蜀千疮百孔,急需休养生息,《三国志?杨洪传》记载杨洪语:“方今之事(汉中争夺战),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可以想象,男子全部参战,女人都搞运输的全民动员战争足足打了四年,巴蜀的承受能力已经到了极限。《典略》记载:“(汉中争夺战后)备于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刘备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恢复和发展残破不堪的巴蜀。这大概就是刘备不发兵呼应关羽的原因之一。关羽兵败后他又为什么不出兵救援?这个问题仔细想想就会明白,关羽兵败是在建安二十四年的十一月左右,十二月他就死在了临沮。从他兵败到死亡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如果是现代化战争从四川派空降兵和洲际导弹或许可以救关羽,但那是一千八百年前的事情,刘备别说派兵支援,就是得到消息恐怕也是一个月之前的消息,所以根本来不及前往荆州救关羽。另外,关羽败在徐晃手下其实并不致命,因为关羽的水军还在封锁汉水,他完全可以进退自如。而真正给关羽致命一击的其实是东吴,吕蒙“白衣渡江”,江陵关羽军守将投降,导致关羽无家可归。而东吴为了将关羽斩尽杀绝,更是派出蒋钦率领精锐的水军前往汉水,使关羽在水陆两方面都无路可退。
但是,只从关羽和刘备所处的境地考虑仍然无法解释所有问题,汉中争夺战后巴蜀固然疲敝,但并不是无兵可用,无粮可吃,而当时曹操的局势更加危急万分,陆机的《悼魏武文》曾说:“当建安之三八,实大命之所艰”,建安二十四年曹操面临的局势是内忧外患、四面楚歌。在汉中他输了刘备,关羽兵锋直指许都,东边孙权在合肥蠢蠢欲动,魏讽以及忠于汉室的大臣开始谋反叛乱,曹魏各地流寇蜂起呼应关羽,曹操曾一度考虑迁都。就是这样一个万分紧急的时刻,刘备如果出兵汉中,与关羽、孙权三线夹击曹操,天下局势或许就真是隆中对构想的局面了。
可惜,历史不是开车可以挂倒档,刘备真的就没出兵。刘备从称汉中王回成都到关羽败死,再到一年以后上庸失守,直到两年后夷陵之战爆发前夕,刘备再没有任何军事动作,未派出川外一兵一卒。如果说是因为巴蜀疲敝,那他还会有力气打夷陵之战?
究竟是什么使刘备在建安二十四没有出兵汉中?又是什么让他在丢失荆州之后整整两年没有任何大的军事动作?
有个叫廖立的人给了我们答案,《三国志?廖立传》中有一段记载:“(刘备)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上庸覆败,徒失一方”,就是说刘备军事动作太慢,导致关羽败死,上庸刘封覆败。虽然这是廖立同志“诋毁”刘备的话,但只是他看问题的角度反对刘备,并不能说没这回事,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导致刘备动作如此缓慢,慢得不但耽误了与曹操的决战,耽误了救关羽,连上庸丢失也没赶上?如果说前者是因为时间来不及,那么后者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历史的记载是那么的零散,传说是那么的令人心驰神往,但历史的真相从来没有改变过。刘备固然属于拥汉派,但那只是他对抗自己的敌人曹操“挟天子”的一个政治工具而已,更不能说明刘备不想当皇帝。《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他在荆州没有子嗣,收刘封为养子,随后得长子,取名“禅”,“封禅”恐怕不是巧合。而刘备手下的人跟随他的目的无非也是攀龙附凤,建功立业,封妻荫子,名留青史。所以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刘备一旦渡过了艰险,取得胜利的果实,那么这一切都将摆到台面上来。
刘备在建安二十四年取得了汉中争夺战的胜利,他称汉中王是势在必行,这样他可以与曹操的“魏王”取得政治上的平等。而实际上他这个汉中王在法律程序上是不合格的,当时的天子在曹操手中,虽然刘备的“上言汉帝书”冠冕堂皇,但实际他不可能得到汉献帝的批准,因为曹操不可能允许刘备称王,所以说,刘备称王在法律上完全属于“自立”性质!
那么刘备要想取得法律上的完全合法化,或者说让自己和自己的手下不是“伪官”的办法其实有两个:一是把汉献帝夺回来;二是自立皇帝。前者的难度系数毫无疑问比后者大得多。所以出于常情考虑,刘备自立皇帝的可能性不但是有,而且是非常大!
只不过刘备如果自立皇帝就等于把自己原本的政治宣言彻底推翻,所以他迟迟不敢在汉朝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公然称帝,即使这个汉朝其实成为了曹操的傀儡,早就名存实亡。话又说回来,迟迟不敢不代表不做准备,刘玄德在建安二十四年为什么回成都,为什么不出兵呼应关羽,他到底在干什么?
答案就是:刘备在积极准备称帝!
刘备敢于抛弃自己一贯的“政治旗号”来称帝吗?他当然不会,但当时曹魏代汉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孙权劝过曹操,曹操的手下也劝过曹操,而曹操也表示过;“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也就说,刘备在汉献帝在位的时候固然不会公然称帝,但汉献帝的被废的形式已经是瞎子也能看到的事情,所以有当皇帝之心的刘备准备称帝是情里之中,他等的就是曹氏废汉献帝!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蜀汉群臣劝刘备称帝文记载:“又前关羽围樊、襄阳,襄阳男子张嘉、王休献玉玺,玺潜汉水,伏于渊泉,晖景烛?,灵光彻天”,关羽围樊、襄阳是在建安二十四年的事情,这个事情一定是关羽捏造并通知刘备的,关羽之所以这样做肯定是知道刘备有称帝之心。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