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历史上关羽的卓越战功与人格魅力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三国历史作为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一说三国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中,关羽这一历史人物,受到老百姓乃至士大夫阶层的尊重、崇拜,而且达到了古今武将均无与伦比的程度,确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

  熊崧策的《关羽是如何被神化的?》一文,试图剖解,当然很好。但他的剖解是否能成立呢?我们不妨探索一下。

  作者认为关羽身后寂

  庶如萤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

寞,到唐代开元年间,关羽未被重视,到唐肃宗时奉祀姜尚的配亨武将仍无关羽其人,直到公元782年,始与孙膑、廉颇等六十四名将并列,但张飞亦在其中,其头衔是汉末献帝所封的汉寿亭侯。并不突出。因此,作者认为关羽的被神化完全是宋徽宗、元文宗、明世宗以及清代诸皇帝封赠的结果,由此老百姓与士大夫阶层改变了原来对关羽的看法,开始崇拜了。事实是否果真如此简单呢?

  首先,关羽的原始记载,即陈寿的《三国志》的《关羽传》原文,熊先生注意不多,却节外生枝,从关羽死后“身首异处”切入,认为“和上古传说人物蚩尤,刑天相似”,“给后人的神话提供了想象空间”,而没有重视《关羽传》的主要内容、主导思想和人文精神,必然导致他走向错误的结论。

  问题仍应从陈寿撰著《三国志》的历史背景入手,作为晋代司氏统治下的臣僚,这一使命如何进行?如何完成?那是一道难题。正统谁属,则又是最难处理的难题。曹氏篡汉、司马氏篡魏原是一脉相承的,似乎唯一的办法是以魏为正统,而以蜀、吴附骊其后。在这个问题上,陈寿以他非凡的史胆、史识,不以成败论英雄,而使三国并列,称之为《三国志》,冒了一定的风险。

  正是在这一前提之下,才有可能写出浓墨重彩歌颂关羽的《关羽传》:

  曹公遣于禁助(曹)仁。秋,大霖雨,汉水?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关羽受到刘备、诸葛亮诸人的嘉许,自不待言。“威震华夏”的提法,并未在关羽之外任何三国名将传略中出现。整部《二十四史》,也未有任何名将有过“威震华夏”的声势。更值得注意的是“群盗或遥受羽印号”,这说明除魏、蜀、吴三国公卿百官之外,流落社会上贩夫走卒以及流氓无产阶级也都对关羽心悦诚服,愿意为之驱驰也。此时关羽健在,并未被统治阶级封神也。

  话说回来,“威震华夏”这四个字固然具有极高的力度、强度,毕竟还比较抽象,如何去检验其是否属实呢?接着下面的几句话,乃是令人信服的论证。其原文为:

  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假使曹操当年并未“议徙许都以避其锐”,陈寿断乎不会凭空捏造这一史实的,而且即使确有其事,也仅仅说过算数,并无来去脉可循,陈寿也可略去不提。因为写关羽“威震华夏”,不仅会使晋代统治者感到不愉快,从前曹魏族人及臣僚的后裔也会感到不愉快。但是,陈寿还是这样写了。

  首先是作为一位使命感颇强的史官,他的史胆、史识决定了他要把历史的真实情况作客观的反映,保存下来。其次,如果曹操在军事上没有感觉到关羽给他造成的如此沉重的压力,曹操也不可能听从司马懿、蒋济诸人的计谋,有“遣人劝(孙)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事件了。陈寿的《关羽传》如此针细线密,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

  陈寿赞扬关羽的义气,用的手法相当巧妙,也和后来《三国演义》通过街亭之败写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以显示其公私分明相似,陈寿毫不讳言关羽被曹军俘获的事实,进而通过此时关羽的表现,写其对刘备的忠忱相当生动:

  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当时刘备为曹操所败,家眷也被曹操所俘,而关羽一心报效刘备迄无丝毫动摇,所以后人誉之为“义薄云天”,是有这许多历史事实为依据的。

  《关羽传》还通过马超归顺刘备一事,从诸葛亮之口中,肯定马超的“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为“一世之杰”,然后认为马超虽然如此了不起,他也仅仅只能“与翼德并驱争先”。诸葛亮是直接答复关羽“超人才可谁比类”的。答复时这样说的。诸葛亮因“羽美须髯”,故尊称关羽为“髯”,所以说“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当时魏之崔琰、蜀之太史慈均以美髯著称,但陈寿仅一笔带过,均未多用笔墨也。

  应该说,作为晋代的臣僚,对蜀军将领关羽如此处理,已经够大胆了。

  关羽之逐渐被重视决非如熊崧策所说到唐代中叶,甚至南宋朱熹以蜀为正统时才开始。南北朝时,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就出现了重大的转折,他对《关羽传》引用史书不多,甚有价值的是《江表传》:

  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

  在此之前,关羽传“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的记载在士大夫之间影响仍较小,反而那些“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社会下层的群体非常崇拜,并视之为“朋友妻,不可嬉”的道德典范,而《江表传》的寥寥十一个字,完全改变了这种情况。

  按《左氏传》,即《春秋》,此书由孔子完成后,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三家均有诠释本流传,左丘明本流传最广,亦称《左传》或《左氏传》。《春秋》为孔子的历史学著作,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之是非曲直均作了谨严的判断,当时就有“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说法,可见其作用非同一般。

  《江表传》记载关羽爱读《春秋》,一般人仅仅是理解为关羽不是粗鲁的武夫,而是通文墨的儒将而已。在士大夫阶层看来,则有更深的涵义,他们认为发现了关羽的行为准则,认为关羽的效忠刘备乃是与乱臣、贼子们进行殊

  出人头地建奇功

死斗争的必然选择。认为他的一生言行,无一不是对“义”的实践,达到完美的程度。对于他的战败被杀,则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角度予以评价,反而不是欠缺,而是具有大丈夫的人格魅力。

  裴松之引《江表传》注《关羽传》早在宋徽宗封关羽为“忠惠公”、“崇宁真君”、“武安王”、“义勇武安王”之前至少五百年之久,我们怎能视若无睹呢?

  至于当年蜀后主刘禅为何在关羽死后四十一年之久才封关羽为“壮缪侯”?史书未有详细记载,按情理分析,关羽死时,先主刘备在位,未加封赠。后主贸然行事,自然不妥,爵位高低?如何称谓?势必要慎重考虑。而且虽然一般情况之下,当年往往关、张相提并论,但无论刘备,无论诸葛亮,都是向关羽这方面倾斜,后主刘禅又是张飞之女婿,在感情上很难仍向关羽倾斜。在这种情况之下,封赠关羽一事就变得复杂了。并不能说明关羽受到冷遇也。再说宋徽宗、元文宗、明世宗、清代诸帝加封关羽为“帝”、为“王”等等举动,也各有其涉及自身利害的内在原因,不一定真正是对关羽崇拜或景仰也。

  宋徽宗赵佶,精于绘画书法,和名妓李师师经常幽会,是个风流种子,对治理国事却是低能儿,而且一心只想逃避南下,以保全性命,结果断送了北宋。他的封赠关羽乃是因为身为皇帝,却已经失去了民心,在无可奈何的困境中的自我安慰而已,以为既然关羽是老百姓崇拜的对象,如今道教徒要求封赠关羽,予以封赠也许可以在争取民心方面有所弥补,事实上是无济于事的。

  元代诸皇帝自知马上得天下,文化方面无法与汉族相较量,既然老百姓崇拜关羽,此举对元代统治无直接影响,当然可以听之任之,加封任何头衔,有何不可。关羽效忠的“汉”室,先是汉献帝在位的东汉,后是刘备称帝的蜀汉,都与民族问题无关,当然不必禁止。至于士大夫或倡优有时也借此机会一语双关地借“汉家节”等唱辞、道白抒发汉族的民族思想,很可能有所察觉,因忙于东征西讨,无暇再兴文字狱了。

  明世宗即嘉靖皇帝朱厚?,此人文化修养较宋徽宗浅薄,多年不上朝,成了奸相严嵩手中的木偶。万年只求白日飞升而成仙,痴心寻求并不存在的仙丹。道士陶仲文等一批奸人成为他的唯一依靠,加封关羽则使他萌生超越众神的幻觉,何乐而不为。万历皇帝朱翊钧也是多年不上朝的昏君、暴君,明代的统治虽然到崇祯皇帝才结束,但他在位的近五十年间元气已丧尽了。他的封赠关羽,既不能挽回任何损失,也对关羽的评价无任何作用。

  清代开国时即组织力量用满文译《三国演义》,一方面宣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精神应该继承,并体现在满、汉、蒙三族通力合作上;一方面因宋代岳飞所抗之“金”与“清”同为契丹族,甚有顾虑,千方百计抬高关羽以冲淡岳飞之影响,其结果是关羽的影响确实略有扩大,而岳飞的影响则依旧,并未淡化。

  回顾关羽一生言行,回顾三国以来历代历朝各方面对关羽的认识和评价,可以肯定关羽的事迹在当时就惊天动地,而且产生了巨大的人格魅力。关羽逝世以后,沧桑巨变不断,关羽人格魅力却更为深入人心,从社会下层逐渐扩展到了士大夫阶层,进而遍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全体。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宋徽宗、元文宗、明世宗、清高宗等统治者才会想到对关羽封王封帝以收揽民心,借以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决不是如《关羽是如何被神化的》一文所说,关羽是由于被宋徽宗、元文宗、明世宗、清高宗等统治者神化之后,才被老百姓以及士大夫阶层所景仰、崇拜的。当然,统治者对关羽的神化也对关羽的影响起了一些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孰为原因?孰为结果?这是一个原则问题,也是一个常识。决不能倒置。倒置不符合历史,也不符合逻辑。

  总的来说,问题的关键、核心已经说清楚了。但是,还有几个较次要的具体问题也应予以澄清: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