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的少数民族:蜀汉的南半部,即所谓“南中”,东汉时分置益州、永昌、?柯、越?四邵(今地名,已见前述)及键为属国。蜀汉后主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后,重新划分为七个郡,即:越?郡(治邓都,今四川西昌市);朱提郡(治朱提,今云南昭通市);?柯郡(治且兰,今贵州福泉县附近);建宁郡(治味县,今云南曲靖市);兴古郡(治宛温,今云南砚山北);永昌郡(治不韦,今云南保山县);云南郡(治桥栋,今云南姚安北)。以上各郡均有数量不同的少数民族与汉人杂居。在蜀汉北半部也有氏羌等少数民族,这里不再叙述。现只把南七郡中有显著特色的叟、焚、濮族叙述一下。
一、叟族
叟族系西羌一个支族,先秦时活动于今甘肃、青海及其邻近省区。《尚书》卷2《禹贡》、《史记》卷2《夏本纪》及《汉书》卷6《武帝纪》提及作为西戎之一的“渠搜”,即叟族的前身。《旧唐书》卷91《张柬之传》言:“诸葛亮五月渡庐……使张伯岐选其劲卒搜兵”,搜兵即叟兵。《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言诸葛亮“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青羌即叟之在南中者。春秋战国时,叟人建立蜀国。公元前316年,秦惠王遣司马错灭蜀。汉代史家常称蜀为叟,蜀、叟二字同声通义。周武王伐纣,包括蜀在内的八个小国亦曾参加。蜀郡叟人因与汉人相处日久,逐渐融合。四川东部的巴人亦是一样。可是在蜀郡激外的西南夷仍有不少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叟人部落。大体说来,叟族是由西北在西南移动的。
蜀国的叟人主要居住在越?、建宁和朱提等郡,?与叟同声,《史记》、《汉书》、《三国志》等书所提到的?人即叟人。《三国志》卷43《张疑传》言:“越?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叟夷”指叟族与其他夷人。《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言:“先主薨,越?叟帅高定元叛”;又言益州大姓雍?”使建宁孟获说夷叟”,这里的夷叟可能指西方的夷人及叟人,也可能只指叟人,因叟亦属西夷,越?与建宁二郡的叟人同属越?羌。《史记》、《汉书》叙及以上二郡的少数民族,或言“蛮夷”(南方的蛮人和西夷),或用“郡夷”(指郡内的夷人,应包括叟族)。东汉以后的史书始提出“叟”这一称呼,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亦发生阶段性的演变,初期叟族内部只有各自分散的部落,后来各部落逐渐凝聚为一个较壮大的部族,故名之曰叟族。1936年从今云南昭通市(三国时属朱提郡)洒鱼河畔的古墓中发掘出一颗刻有“汉叟邑长”四个字的铜印,旁边还有汉砖出土,说明这颗铜印是东汉或蜀汉颁发给当地叟族酋长的信印。
建宁郡的少数民族还有濮、?昆明等族。《三国志》卷43《李恢传》言“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向南夷的叟族和濮族人民征收耕牛等物,《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叙此作“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其中的“其”,即指叟、渡二族。昆明族,实系叟族,也称昆族。《史记》卷116《西南夷列传》曾提到昆明族。《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言夷(西南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二者只是称呼之不同,属氐羌族系统。《三国志?李恢传》言恢曾被围困于昆明,昆明即因住有昆明族而得名。叟族还被称为“氐叟”、“斯叟”、“苏祁叟”、“青叟”(即青羌)等,均因系属氐羌系统的部落或部族而得名。从汉魏之际史料看,各军阀颇喜以叟人为兵。吴人伪制的《后出师表》言:“羸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皆数十年之内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资治通鉴》胡注云:“蜀兵谓之叟,羸叟、巴叟之兵也”。胡注释史为蜀兵,未为甚妥,然征用叟人为兵,实为各军阀所惯为。如《三国志》卷31《刘二牧传》注引《英雄记》曰:
董卓使司徒赵谦将兵向州,说校尉贾龙,使引兵还击焉,焉出青羌与战,故能破杀。
《后汉书》卷75《刘焉传》:兴平元年,征西将军马腾与范谋诛李?,焉遣叟兵五千助之,战败(李贤引孔安国注《尚书》云:“蜀,叟也。”)。
《三国志》卷31《刘璋传》:璋闻曹公征荆州,已定汉中……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于曹公。
《后汉书》卷72《董卓传》:吕布军有叟兵内反,引?得入,城溃(李贤注:叟兵即蜀兵也,汉代谓蜀为叟)。
从以上几段引文观之,叟兵在当时是各军阀喜用的劲旅,而青羌尤以勇敢善战著名。青羌因服饰崇尚青色,故有此称,其善战与板?名,诸葛亮以南中青羌为五部,由名将王平统领。《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言诸葛亮:
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分其赢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置五部都尉,号“五子”,故南人言“四姓五子”也。以夷多刚很,不宾大姓富豪,乃劝令出金帛,聘策恶夷为家部曲,得多者奕世袭宫,于是夷人贪财物,以渐服属于汉,成夷汉部曲。亮收其俊杰建宁爨习、朱提孟琰及(孟)获为官属,习宫至领军,琰辅汉将军,获御史中丞。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
由以上材料可知诸葛亮所以能与强大的曹魏连年争战,而不稍示弱,实赖有南中各族人力、兵员和物资的种种有效支持。诸葛亮的民族政策是尽量笼络各族的大姓豪强,通过他们以最大限度地榨取和利用各族人民为蜀汉政权卖力效劳。这种作法无疑是高层次的阶级压榨,唯客观上对南中各族社会的封建化,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族
《文选》卷11载有陈琳(字孔璋)《檄吴将校部曲》,文中提到曹操麾下有“湟中羌?”等少数民族队伍。《史记》卷117《司马相如列传》数次提到在夜郎西边的“?”,《集解》引徐广曰:?乃“羌之别种”。《史记》卷112《主父偃列传》载严安给汉武帝上书亦言及西南夷中的“羌?”。《后汉书》卷80《杜笃列传》则以“氐?”并提。李贤注以为“氐?”“乃西南夷号”。以上材料说明两汉三国时,西北个别地区仍居有?人,而?人在西南地区者更多。?既常与氐羌并称,证明?族出自氐羌的说法是有根据的。
?与“白”同音。《水经注》卷33《江水一》引《地理风俗记》谓?“夷中最仁,有仁道,故字从人。”所谓“仁”,指文明、进步,即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华阳国志》卷3《蜀志》言当公元前400年左右,蜀攻青农(今四川芦山县至雅安市一带,相传为青衣羌居地),“雄长僚、?”。《汉书》卷28上《地理志》犍为郡?道县下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故?侯国”(今宜宾市)。《水经注》卷33《江水一》“?道县,本?人居之,《秦纪》谓?僮之富者也”。三国时,?道县西南今云南东北部昭通地区的平?中,住有不少?人,那里有千顷池和龙池,系?人用以溉田种稻者。汉武帝时,
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 ----罗贯中
从?道往南开了一条经过?族聚居区通向益州郡味县(今云南曲靖市)的道路。味县是蜀汉床降都督和建宁郡的共同驻在地,其附近?族人口也不少。今云南峨山、石屏、建水等县及滇西的楚雄州也分布着?人。当然,?人最集中的居地还是在滇池周围的平?地带。王莽天凤元年(14年),益州郡发生了以?人为主力的反莽大起义,王莽调动大军前来镇压,并把胜休县改称胜?县,说明滇国的主体民族正是?人。由于?族居住在宜于农耕的坝子地区,所以与汉民接触最多,逐渐融合,后来?族在史籍中越来越少见,即因已与汉人融合的缘故。所以今川滇地区的汉人血液中搀杂着不少的优秀?人的成分。
三、濮族
参加过周武王牧野誓师的庸、蜀、羌、?、微、卢、彭、濮八族中,以濮族人数最多,而且分布地域广阔。因濮族长期处于分散的部落状态,故有百濮的称号。濮人建立的濮国原在江、汉
吾乃常山赵子龙也,谁敢于我决一死战? ----赵云
一带,与同属濮族的楚国为邻,后遂为楚吞并。史家言及楚国境内的民族时,先称之为濮,继称之为越,即因濮、越同源之故。濮人因不堪楚国的压榨,曾多次起义反抗,均无成就,濮人建立的庸国也被楚吞并。战国时,楚用吴起(前381—前381年),“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因为当时在江东立国的越尚在,故楚国境内原濮人小国都称百濮,濮人的居地,东连吴、越。公元前334年,楚终于灭了越国。楚国派到夜郎、滇国去的将军庄芷,因归路被秦截断,他及带去的将士都留居滇地,与当地各族人民混居。
秦汉三国时,濮人遍及今西南各省区。《华阳国志》卷3《蜀志》言:临邛县有布濮水(河名,在令四川邛崃县西南);“濮(地名,在蜀郡)出好枣”。布濮水流经处和濮都住有濮人。扬雄和左思前后各写有《蜀都赋》,都提到“百濮”。说明两汉三国时蜀地濮人甚多。《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言:
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滇濮、句町、夜郎、叶榆、桐师、?唐侯王国以十数。编发左衽,随畜迁徙,莫能相雄长。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