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吴书》里记载了东吴孙权的龙鳞与虎须的两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孙权的用人之道。
龙鳞,即龙的鳞甲。《韩非子?说难》解释说:“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有人婴(触犯)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贞观政要?论任贤》也说:“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
孙权龙鳞的故事出自《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黄武元年春,陆逊率军大败为关羽复仇的蜀军之后,到年底,即十二月,孙权派“太中大夫郑泉聘刘备于白帝,始复通也”。意思是吴蜀两家又恢复了联系。这位使者郑泉,字文渊,陈郡人。博学有奇志,而性嗜酒,其闲居时经常说:“愿得美酒满五百斛船,以四时甘脆置两头,反复没饮之,惫即住而啖肴膳。酒有斗升减,随即益之,不亦快乎!”后来,孙权任用他为郎中。这个郑泉很是尽职尽责,经常当面给孙权提意见。孙权曾批评他说:“卿好于众中面谏,或失礼敬,宁畏龙鳞乎?”郑泉直率地回答:“臣闻君明臣直,今值朝廷上下无讳,实恃洪恩,不畏龙鳞。”后来有一次参加宴会时,孙权想吓唬他,命提出去交付有司治罪。郑泉往外走的时候不断地回头看孙权,于是孙权让把他带回来,笑着对他说:“卿言不畏龙鳞,何以临出而顾乎?”郑泉回答:“实恃恩覆,知无死忧,至当出阁,感惟威灵,不能不顾耳。”意思是快走到门口时才感觉到天威,才真知道害怕。这个故事说明孙权驾驭群下,采取了恩威并重的办法,即便是信得过的亲近,也不能对自己失去礼敬。
虎须,即虎的胡须。这个典故叫捋虎须,就是抚摸老虎的胡须,比喻触犯有权势的人或冒着很大的风险。韩?的《安贫》诗里说:“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王凯运的《桂阳州志序》里说:“犯鳞捋须,考盘独寐。”
捋虎须的故事出自《三国志?吴书?朱恒传》。朱桓字休穆,吴郡吴人也。孙权为将军时,朱桓给事幕府。“往遇疫疠,谷食荒贵,桓分部良吏,隐亲医药, ?粥相继,士民感戴之。”后任校尉、将军,封新城亭侯。不仅“爱养吏士”,而且以勇烈著闻。黄龙元年,孙权任朱桓前将军,领青州牧,假节。
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陨,名可垂于竹帛也。 ----罗贯中
后来回建业治病,孙权令医护视,数月复遣还屯。孙权又亲自相送,对朱桓说:“今寇虏尚存,王涂未一,孤当与君共定天下,欲令君督五万人专当一面,以图进取,想君疾未复发也。”朱桓说:“天授陛下圣姿,当君临四海,猥重任臣,以除奸逆,臣疾当自愈。”然后朱桓举着酒杯说:“臣当远去,愿一捋陛下须,无所复恨。”于是孙权冯几前席,朱桓进前捋须日:“臣今可谓‘捋虎须’也。”孙权大笑。此事可见孙权与朱桓关系十分亲密,直到了无所顾忌的程度。三国时期是历史上少有的人才济济、英雄辈出的年代。群雄逐鹿、战火硝烟的背后,同时在上演一场知人善任、选贤任能的人才争夺战。最后所以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的局面,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曹操、刘备、孙权三人都具有超乎常人又大同小异的用人之道。曹操、刘备的用人策略自不待说,孙权在这方面也有其所长。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病死后,孙权年仅19岁,继位吴侯、讨逆将军,领会稽太守,随即“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号称“词直而理正”的晋朝历史学家孙盛在《三国志?吴书?凌统传》里是这样评价的:“观孙权之养士也,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泣周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