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要讲的是三国。大家晓得,我们一般的了解都是从《三国演义》上来的,可是今天的讨论,是从《三国志》以及其他关于三国时代的典籍得到一些资料来作为我们讨论的依据。
我说三国,并不将它当故事,主要是考察这三个国家利用自己的资源、组织、人才以及运用自己的所长和所短;在竞争中,运用什么样的策略……我是从这个角度来讨论三国的。
首先讲的是三国的形势及资源的分布。我们大家都知道,三国是魏、蜀、吴三个单元,从《三国演义》上,我们看不出这三国资源上的差异,只看见一群人,没看见他背后所凭借的是些什么东西。魏国是曹操的力量,当时我们称它魏国,实际上有很长一段时间,他并不是魏,他还是用汉的名称,还是用汉献帝的旗号,号称是汉代的正统之所在。魏国当时地方是最大的,有十三个州,其所拥有的大概有七个半到八个州左右,继承了东汉最大的一片疆域,也是核心地区。可是中国北部,在曹操挟天子以号令天下时,北方中国已经衰败,于是北方中国的人口大量减少。当时的关中,司州、雍州这些地方,大概失去了至少百分之六十的人口。今天山西、河北干道上的地区,人口少了一半左右,这些人口流失不是在大乱的时候,在黄巾起事以前,就大量地流失了。
人口的流失归纳起来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气候变冷了。中国有一个很长期的气候变寒的时候,而最寒冷的时候,大概是在南北朝的时候,开始冷是在东汉的晚期。由于气候变冷,北方的民族不易度日,就压到中国境内来,造成了边患。战争不仅使战线上地区受很大的损害,战线外紧接着战区的地方,也有很大的损害。汉朝本来有个很好的征兵制,在那时,因为汉朝政局本身不太好,征兵制濒临破产,于是在靠近战区的地方就有许多强征当兵、强拉做役这一类的事情,造成了很大的混乱。而天气一冷,也使得北方的降雨量极度减低,北方的土地本来就接近干旱,降雨量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生产就差。所以在北方,曹操面临的局面并不是很好的局面,有三分之二的地区,不是人口逐渐减少,就是生产几乎停顿;靠近黄河北岸的以及更往北的,几乎一般性的水利系统都被破坏。人口流失,气候干旱,水利系统当然就没用处,造成了生产极度的萎缩。所以,号称七八个州,实际上它的实力并不那么厚实的。而且北方
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还有一大批流民,本来是难民,后来变成了农民军,就号称黄巾了。黄巾的人数很多安居在家是父子关系,受命于国家之事,是君臣之分。(没有父子关系)充分体现曹丞相执法严明,不询私情,教子有方,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种美德值得中华民族借鉴和发扬。! ----罗贯中
,未必有真正的宗教信仰,大致上是受饥饿驱迫以致成为流民。不可否认的,宗教力量是驱使他们集合在一起的因素之一,但绝对不是唯一的因素。整体讲起来,北方的资源颇为短缺。曹操手上的军队,来自不同的地方,很多都是本来的地方长官,带领一些地方保安部队。还有地方的豪侠、地方上的领袖,也将他们的群众往往以家族系统组织起来,参加了内战。曹操手上,人的资源非常庞杂,人数虽多,可是并不整齐,对他效忠的程度是非常低的,所以曹操能掌握的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双方面,并不是真的居于一个压倒的多数。可是他在另一方面,占了一个正统的位置,在中原所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无形、看不见的资源,是很重要的东西,他可以用天子的名义封赏、任命,这是他的敌手们无法抗衡的一个特点。
基本上北方的中国,只有几个地区保持相当富足的水平,几个口袋形的地区,分散在五六处,并没有什么很强大的市场经济,所以北方地方经济可以说退回到一种自给自足的地区性程度,并不是一个全国性的经济市场。汉朝的经济,基本上已经有相当高的水平,可是汉末出现很严重的倒退。
再讲到蜀国,蜀国的地区非常小,只有汉中盆地,加上四川的一个大盆地,这大盆地里面分成三个地区:一个是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地区,它可以由此统摄到现今川边的边界;另外一个是以重庆作中心的巴东河谷,这就是长江流域跟嘉陵江流域合起来的地区;此外则是山地,人口相当少,而且里面有一大批人属于所谓先居民,不是汉人,住在山里面开始接受汉化,但并没有彻底汉化。他们有独立的组织,有独立的文化,汉人的人口就集中在汉中盆地和两个中心。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