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
王前程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湖北省水浒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三国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中国古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来致力于湖北三国文化及巴楚文化研究。著有《〈三国演义〉与传统文化》等学术专著,发表
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 ----罗贯中
学术论文60余篇。
【羽扇纶巾画诸葛】
问:诸葛亮,字孔明,是东汉末年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据说,他的祖上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就是秦末跟随陈胜、吴广起义的将军葛婴。那么,诸葛亮的先祖姓葛,为什么后来改姓“诸葛”呢?
王前程(以下称“王”):诸葛亮有兄弟三人,其兄诸葛瑾为东吴大臣,其弟诸葛均在蜀汉做地方官。南朝刘宋史学家裴松之在注释《三国志?诸葛瑾传》时,专门介绍了“诸葛”姓氏的源起:一种说法来自韦昭的《吴书》,认为诸葛瑾的先祖本姓葛,居住琅琊郡诸县(今山东诸城),后来迁居阳都(今山东沂南),阳都原有葛姓家族,为了区分两个葛氏,便称诸县葛氏为诸葛;另一种说法来自应劭的《风俗通义》,说秦末葛婴参加了陈胜、吴广发动的反秦大起义,有功而被诛杀,后来汉文帝追念葛婴之功,封其孙子为诸县侯,葛婴的后人便将原姓氏与封地合并称“诸葛”。
这两种说法虽有差异,但都讲到了“诸葛氏”与“葛氏”、“诸县”的关系,看来“诸葛氏”源自“葛氏”是有依据的。至于葛婴是诸葛亮先祖的说法,那只是根据《风俗通义》的记述所作的推论,不足为信。《三国志》卷三十五明确记载了诸葛亮的先祖是西汉人诸葛丰,诸葛丰曾任司隶校尉、光禄大夫,刚正不阿,敢于犯颜直谏、弹劾权贵,为汉元帝时期著名的执法之臣。
问:布阵行兵,只要羽扇一摇,便可计上心来……羽扇纶巾,是历史上诸葛亮的真实形象,还是文学作品的包装?
王:诸葛亮穿戴上有何特征?他是否手拿羽扇指挥三军作战?《三国志》并无明确记载,但记述了诸葛亮“奇雅”,“长于巧思”,有名士风范。由于汉末名士多戴丝织头巾,故人们常用“羽扇纶巾”来状写其儒雅风姿。用“羽扇纶巾”来描画诸葛亮的独特风采,很早就出现在六朝人的小说中,如裴启《语林》:“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挥三军。”到了罗贯中笔下,“羽扇纶巾”更成了诸葛亮儒雅风采的象征。
然而,“羽扇纶巾”并非诸葛亮所独有的装束。宋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盛赞周瑜的儒雅风采。可见,汉晋时期风雅智慧的儒将、名士都可以用“羽扇纶巾”来描画,只是诸葛亮声名响亮,人们看到“羽扇纶巾”,就会立即想起他。
【“躬耕南阳”是襄阳】
问: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关于这句“躬耕于南阳”,曾引发了一场千年争论,诸葛亮的躬耕之地,究竟是河南南阳还是湖北襄阳?
王:在今天争夺历史名人资源以弘扬地名文化、发展地方经济的大气候下,河南南阳与湖北襄阳关于诸葛亮躬耕之地的激烈争论,是很正常的现象。在我看来,这也是件好事,因为不伤和气的争论,能使更多的人深入了解相关历史地理知识。
从《三国志》等史籍记述诸葛亮的行踪看,诸葛亮躬耕的“南阳”实为现在的襄阳。主要有三个理由:
第一,汉末荆州刺史刘表将州治从汉寿(今湖南汉寿)移至襄阳,襄阳成了荆州的政治、文化中心,诸葛玄失官后带着诸葛亮、诸葛均投奔刘表,作为故交的刘表自然会将他们安置在襄阳,不大可能将他们安置到两三百里外的南阳,而胸怀大志的诸葛亮,也不大可能选择远离政治文化中心的地方去躬耕。
第二,诸葛亮经常接触襄阳本土名士如庞德公、庞统等,以及游学隐居于襄阳的名士如司马徽、徐庶等,如果诸葛亮住在南阳,依照当时的交通条件,则难以同这些名士密切交往。
第三,东汉时期的南阳郡很大,今天襄阳隆中一带属于南阳郡辖区。裴松之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此处的“邓县”不是今天河南南阳地区的邓州市,而是襄阳境内的邓县,今汉水北岸距樊城十余里的邓城遗址,即汉代邓县县治所在地,在汉代隶属于南阳郡。
问:诸葛亮躬耕时期,有两个人对其影响最大:一是庞德公,据说是他送给诸葛亮“卧龙”之号;一是“水镜先生”司马徽,刘备三顾茅庐,也得益于司马徽对诸葛亮的推荐。
王:诸葛亮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名相,的确缘于襄阳名士的宣传与推荐。裴松之在注释《三国志?庞统传》时引《襄阳记》说:诸葛亮经常前往庞德公家,坐在德公床前请教。庞德公对诸葛亮极为赏识,称之为“卧龙”,这一名号也极大地提升了诸葛亮的知名度。
诸葛亮的另一个伯乐是颍川(今河南)人司马徽,他隐居游学于襄阳,其巧妙的举荐促成了诸葛亮的出山。《襄阳记》记载刘备曾拜访司马徽请教天下大事,司马徽先将自己贬抑一番,说自己是“儒生俗士”,而后盛赞孔明是天下“俊杰”。于是,襄阳之地便上演了刘备“三顾草庐”、孔明“隆中对策”的历史故事,进而演化成《三国演义》中动人心弦的精彩章节。
【诸葛丑妻贤内助】
问:史书上形容诸葛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他的妻子黄月英是名士黄承彦之女,虽是丑女却知识广博,还协助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但也有一说指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到嫉妒而被诋毁容貌。事实是怎样呢?
王:诸葛亮的妻子叫什么,史籍无载,“黄月英”应是民间故事虚拟的名字。裴松之注引《襄阳记》说得很清楚:“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历史上将美女说成丑女是很罕见的,所以黄氏不太可能被
人杰惟追古解良,士民争拜汉云长。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与王。气挟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线。至今庙貌盈天下,古木寒鸦几夕阳。
诋毁,诸葛亮的确是娶了一个发黄肤黑的丑女。然而,这位丑妻却是一位内秀的女子。她至少有两大优点:其一,品性端正,心地温善。诸葛亮身居高位,一家老少却始终过着自耕自种、勤劳简朴的生活,与其丑妻的言传身教不无关系。其二,天性聪慧,富于才气。黄氏是否协助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史无明载,但黄氏长期从事耕桑农事,熟知各种农具木器的制造,诸葛亮受到她的指点制作“木牛流马”是极有可能的。所以,罗贯中在《三国志通俗演义》记述“木牛流马”制造法之后用小字注释说:“人言孔明妻黄氏善会此法,故孔明学之,未知是否?”表达了对这一民间传闻的几分认同。
问:有学者认为,诸葛亮的这场婚姻是彻头彻尾的政治婚姻。黄承彦的妻子是荆州著名的名门大族蔡讽的女儿。蔡氏家族是名门望族,在荆州有很大的政治背景。在您看来,诸葛亮是冲着黄家的政治资本才结下这门亲事么?
王:据《襄阳记》介绍,东汉蔡氏家族是荆州望族,蔡讽之姊为太尉张温之妻,蔡讽之长女为黄承彦妻,小女为刘表后妻,其子蔡瑁深得刘表重用。两汉时期讲究门第出身,诸葛亮娶黄承彦之女,确实可以获取一定的政治资源。但事实上,黄承彦并没有依靠刘表、蔡瑁进入官场,也不见刘表、蔡瑁有扶持提拔诸葛亮这位亲戚的行动。
汉末乱世中,门第出身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是眼界与才干,诸葛亮成为一代名相,靠的不是出身门第,而是洞察天下的眼界和出类拔萃的才智。他娶黄氏为妻,不是冲着黄家的政治资本,而是冲着黄氏的“才堪相配”。
【治国功过谁评说】
问:刘备白帝托孤,对诸葛亮说,若其子刘禅“不才”,“君可自取”。古人论此,多赞其君臣肝胆相照,但也有人认为此乃刘备“诡伪之辞”。在您看来刘备托孤之语,是真心还是假意?
王:刘备晚年做了不少糊涂事,但临终前他是清醒的,对于刘禅的不才他尤其清楚。他明确告诉孔明:如果刘禅可辅,则辅佐之;如果不才,则可取而代之。刘备此话是真心让贤还是假意试探呢?恐怕只有刘备自己知道。从常规情况看,刘备托孤发生在曹丕篡汉之后,他知道刘禅能否坐稳江山,关键是诸葛亮等人的辅佐,故而他这番话有试探诸葛亮的用意。但刘备与诸葛亮鱼水相得,深知诸葛亮的为人与才智,夷陵之战的惨败更使他懂得头脑、智慧对于蜀汉政权的重要性,因而他这番话也不乏几分真情。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