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霸业兴旺发达的重要原因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三国历史作为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一说三国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三国时代,人才鼎盛,名称猛将层出不穷。三国的统治者对人才的寻求和保持也是极为上心的。刘备的“三顾茅庐”更是被千古传颂。然而,相对于刘备的那点小伎俩,曹操对人才的追寻和任用则要显的更加灵活且花样繁多。这也是三国时期魏国人才最为鼎盛且名将辈出的原因。那么,曹操何以招揽到如此多的俊杰呢?

    1、高举大义旗帜,使天下英雄归心。汉朝时期,知识都掌握在高门大族的手中,当时的名士,大都是研习儒家经典的高门子弟(当然,寒门出身的人爱也是有一些的,譬如郭嘉、徐庶,但是毕竟不多),他们大多都是心向大汉朝庭、正统观念极强。在汉末面临天下崩溃的局面下,他们都希望能有一个有能力、又忠于汉室的英雄出来匡扶汉室。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袁绍,但是袁绍在讨董之战中的表现实

  庶如萤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

在太差劲了,甚至提出要另立朝庭的主张。而讨董之战中的大英雄孙坚却在攻陷洛阳后晚节不保,私吞了玉玺,更是让这些士族寒心。这时候,曹操成为了他们最好的选择,在洛阳曾经刺杀过董卓,曹操是讨董联盟的发起者,并且积极调和讨董联盟中各诸侯的矛盾,在战场上其表现虽差强人意,曾在荥阳大败一场,但是比其他那些没用的诸侯要强的多。于是有郭嘉、荀?等一批名士从袁绍手下转投了曹操。

    董卓死后,汉天子开始像玩物一样被关西军阀夺来抢去,受尽屈辱。此事的以袁绍为主的有能力挽救天子的诸侯又担心迎来天子后会为自己带来麻烦,拒绝了手下迎接天子的意见,埋头发展自己。此时是曹操,又是曹操站了出来,冲破重重困难,将天子迎接到了许昌。曹操此举到底是受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诱惑还是真正处于对汉朝的忠心呢?这个已经不值得深究了。但是此举无疑给曹操带来了巨大的政治上的好处,得到了当时士族的大力支持。

    2、放下私人感情,把优秀的敌人变为朋友。在对待人才的态度上,恐怕很少有人能做到曹操这点。遍观曹操手下的人才,特别是武将,很多都是他曾经的敌人,五子良将中竟然有三个是以前敌人的手下。张辽是吕布手下的大将、张合是袁绍手下“河间名将”之一、徐晃则是杨奉的手下。这三个人在日后为曹操立下了许多大功。最为典型的案例则是张绣和贾诩。

    张绣也曾经是一方军阀,贾诩是张绣手下的头号谋士。两人先是投降了曹操,但是曹操犯了色心,抢了张绣的婶婶。张绣在贾诩的策划下发动叛乱,几乎干掉了曹操,曹操的长子曹昂和曹操的心腹爱将典韦在这次叛乱中被杀。想想看,一个是自己的长子,一个是万人敌能匹敌张飞、超这样牛人的大将被杀,那是多么叫人痛心啊!后来张绣贾诩再次投降曹操,按照一般人的逻辑,这次张绣、贾诩死定了,但是曹操并没有杀他们,反而是重用了张绣、贾诩二人这两个杀子仇人。日后的贾诩,为曹操做了许多重要的谋划,更是成为曹操的儿子,曹丕的心腹大臣。

    3、人才永远都不会嫌多,为了追逐人才,不妨来点恶心的。曹操手下的人才,是各诸侯中最鼎盛,质量也是最上乘的。但是曹操永远不会满足,他似乎有一种收集人才的癖好,他曾经三次发布“求贤令”。他的《短歌行》实际上是一首求贤歌。每占领一地,都会首先寻找当地的名士。他到人才的渴求到了这种地步。最为典型的是他用计骗取徐庶的故事。

    徐庶本是刘备手下有名的谋士,曾经在刘备与曹操的战争中出谋将曹军打的打败。因此引起了曹操的关注,曹操非常希望这样的人才能到自己手下来效力,但是一直苦于没有办法。后来长坂坡之战,刘备战败,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抓住。如果曹操是个君子的话,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因该善待徐庶之母,或者将其送回给徐庶,毕竟这样才是英雄所为。但是曹操却不顾世人的唾弃,利用徐庶至孝的心理,将徐庶骗到了曹营。“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个歇后语成为人们对徐庶的一种赞赏,但是也未尝不是对曹操的讥讽。

&n

  ?最广泛流传的三国武将排名是“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枪神张绣和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和姜维。”

bsp;   4、勇于托事。是孔雀,总会想着要展示一下自己的羽毛;是人才,总会想着找一个好的舞台展示自己的才华。对于真正的人才而言,荣华富贵倒是其次的追求,而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却是他们永远都抵挡不了的诱惑。而想要建功立业也是需要机会的。对文士而言,领导能够虚心采纳他们的意见,那是最值得宽慰的事情。对武将而言,能够独领一军,纵横沙场是他们最大的梦想。但是在袁绍手下,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待遇的,因为袁绍“好谋无断”,听不见意见,所以有了田丰被杀,沮授被冷淡。在诸葛亮手下,也不会有这样的待遇,因为诸葛亮太谨慎了,他不敢将事情加收他人,所以在诸葛亮死后蜀国也就没有什么能独当一面的人才了。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