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公元234年,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中病逝,将兵符交予杨仪令大军向汉中撤退,由魏延断后。而魏延不从,且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杨仪自令大军回汉中,魏延怒而毁栈道,且先于杨仪至南谷口,遣兵逆击杨仪,杨仪等令何平(王平)抵御魏延,魏延部曲皆散后奔至汉中,被马岱追杀,被夷延三族。这是陈寿《三国志》对魏延“谋反”事件的介绍,但是陈寿认为“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这个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的原文。而后世对魏延“谋反”一事都多有质疑,但是魏延到底是不是真的“谋反“呢?这个谁也说不好,因为谁也不知道魏延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但是我们可以从魏延一些人物性格和生平功绩来进行分析,魏延到底是不是是反贼?
魏延是很有才干的,从在长沙投降刘备后,到刘备取益州称汉中王,再到诸葛亮出祁山,魏延战功累累,威名远播,他的“子午谷奇计”更体现了军事家的谋略。魏延在刘备取汉中称王后,蜀地官员都以为刘备会任用张飞镇守汉中,却出乎所有人意料而任用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可以说刘备是非常的信任和重用魏延。诸葛亮北伐,魏延领兵大破魏将雍州刺史郭淮,后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可以说魏延在北伐军中是仅次于诸葛亮的重臣了,而且官职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说明魏延还是军师级别的人物,为诸葛亮谋划北伐。就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就曾想效仿韩信向诸葛亮提出“子午谷奇袭”,如果此计成功,蜀汉恢复中原,攘除奸凶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灭亡蜀汉的魏将邓艾“偷渡阴平”与魏延之计如出一辄,而后世史家对魏延的“子午谷奇袭”也是有很多争议的,但是不管怎样,魏延能够想到此计,就能够体现魏延的不平凡。
后世很多认为,魏延不会反叛的根据,就是因为魏延有才能、会打仗,且在诸葛亮死后不是北投曹魏,而是向南走汉中,还有就是魏延深得刘备信任,由这三点来判定魏延不是反贼。笔
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谁知天狗流星坠,不使将军衣锦回。
者认为,魏延有才、会打仗,是一世之英雄,这毋庸置疑,但是个人认为不能成为魏延不反叛的根据。首先,纵观中国历史,曹操比魏延更有才能、更会打仗,还懂得尊重人才,连他自己也说过,“天命在吾,吾愿为周文王”;司马炎代魏建晋;南北朝刘裕代晋建宋;隋杨坚代北周建称帝等等,难道哪一个不是人才呢?不要说魏延不是上述几类人,我们看看中国历史上大权在握而没有篡位的是屈指可数,但是魏延毕竟是武将,贪功逐名,如果魏延杀了杨仪夺了兵权,魏延会将兵权还给刘禅吗?刘禅会制得住魏延吗?其次,很多认为魏延向南而并非北投曹魏,就不是反叛,陈寿《三国志》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三国志》也曾这样记载,“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说明魏延是看不起诸葛亮的,说他胆怯,我们在试想如果魏延杀了杨仪夺了兵权,相当于说魏延就是蜀汉的大哥了,大权在手,比那些有名无实的高官来说实在多了,他还到曹魏去干什么呢?如果魏延到曹魏,是肯定会得重要,从黄权和孟达就可以看出来,但是对于魏延来说,魏国有司马懿、陈泰、郭淮、曹真、曹休等等名将,他魏延能得到绝对的重要吗?还有就是如果魏延只是为了能够得到重用而没有不臣之心,那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魏延为什么不早投靠曹魏?而要屈身蜀汉呢?说明他就是在等待诸葛亮死后,他可以独掌蜀汉大权。最后,魏延是深得刘备信任的,个人认为,魏延肯定不是天生的反贼,谁又是天生的反贼呢?曹操不是、杨坚也不是、司马氏也不是,就是因为形势的原因,皇帝大权旁落而篡位,深得刘备信任也不一定经过长期的发展而禁得住权利和名誉的诱惑,而杀杨仪就是夺权的第一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件”就是司马懿夺权的第一步。还有人说,魏延只是杀杨仪而已,且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是蒋琬,不是魏延,魏延反叛就不可能存在了。首先,魏延杀杨仪是为了什么?有人说了为了泄私愤,泄私愤为什么要在杨仪领了诸葛亮兵权才发作?其次,魏延如果杀了杨仪,不夺兵权,会死得更惨,大家都应该知道姜维北伐,蒋琬和费掉也是百般阻挠,由此可见魏延北伐还是没有出路,魏延重视的是兵权,而并非是北伐或者是杀杨仪。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