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抹黑周瑜的真正元凶?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三国历史作为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一说三国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评曰: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三国志?周瑜传》 )

  “奇才”是陈寿在《三国志》里对周瑜的总结性评价。除此之外,陈寿还多次以“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盛赞之。

  后世论史者,亦多以三国第一军事战略家称之。赤壁之战后,周瑜曾向孙权建议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吞并刘璋,与曹操二分天下,

  卧南阳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

然后选择天机,攻取襄阳,东西并进,一鼓而定天下的宏伟战略,体现了一个军事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可惜,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东吴的王图霸业,随周瑜猝死化为泡影,自此从欲染指天下转为偏安一方。可见周瑜在三国历史上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人说,为人不能太完美,聪明就不要再帅气,帅气了就不要太有才华,有才华就不要文韬武略,文韬武略了就不要再人缘好,人缘好就不该再娶了好老婆,娶了好老婆就不要再身份显赫。。。。。。如果都占了,那么,就只有死路一条。

  为啥?天妒贤才,天妒完人!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周瑜要算是最被冤屈的人。1800年来,出现在史家和市井面前的周瑜形形色色,褒贬不一,与那个曾经真实存在的周瑜,愈行愈远。

  史家:封建正统论的牺牲品

  在《三国志》里,陈寿对于周瑜的评价是,政治上高瞻远瞩,忠心耿耿;军事上“胆略兼人”,智勇双全;人格修养上,“性度恢廊”,情趣高雅。

  作为在周瑜身后20年才出生的史家,陈寿对周瑜的功绩、威名与才干虽有多处记载,近乎完美,但负面评价也并非完全没有。

  在《三国志?江表传》论及张昭功过时提及,孙权如果能听从张昭建议,归顺曹操,而没有被周瑜说服,那么就不会有天下三分的格局,盛世繁华的大一统局面就会来临。昭“虽无功於孙氏,有大当于天下矣。”  

  这个论点,正好符合以曹魏为正统的史观。周瑜的赤壁之战,正是妨碍曹操一统天下的祸首。周瑜虽有功于孙氏,而有罪于天下也,言外之意,即周瑜要为天下战乱买单。

  《三国志》里对于周瑜的评价总体还算公允,到了东晋,观念走到社会转折的十字路口,对周瑜的评价就变得微妙起来了。

  任何一个统治者,要想维护自己的统治,首先就要从理论上找到自己合法执政的支撑点,对于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也不例外。于是,他们便在正统论上大做文章。他们巧妙地选择了同样割据一方的蜀汉作为正统,那么,作为支撑孙吴政权与蜀汉分庭抗礼的脊梁——周瑜,自然就成了“跳梁小丑”。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习凿齿的《汉晋春秋》。

  此后数百年,蜀魏正统之争纷纷扬扬。正统之争开始成为三国历史最为重要的话题引起人们的关注。人物评价开始逐渐变形。

  还好的是,魏晋期间士大夫玄风吹拂,崇尚个性,因此在臧否人物上比较宽容和超然,很少将人分为善恶壁垒分明的两极,正统之争在这一时期并不完全对立。

  到了唐朝,九州一统。历史再度变得微妙起来。

  正统之争开始出现在文学上。首先是杜甫,因有感于安史之乱给国家、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渴望有个像诸葛一样的贤相名将出来统领大局,拨乱反正,所以,对蜀汉的诸葛亮极为推崇,对于这位忧国忧民的名相表现出了深深地同情。再就是杜牧,这位自命胸怀兵甲的风流才子在诗中不加掩饰地调侃周瑜,藐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赫赫功勋。于是,历史在文学中开始出现偏差。

  到了宋朝,治史之风大盛。但常常明是治史,实为思想政治观的较量,文人政客间的朋党之争更是惊心触目,三国正统之争自然不会排除在争斗之列。最终朱熹的理学占据了历史的上风,帝蜀寇魏

  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尊刘贬曹渐成定局。

  于是,牵连于正统归属,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地位变得异常尴尬起来:帝魏者,为他击败曹操而恼怒;尊蜀汉正统者,则会借赤壁开怀曹操之败,但又不忿周瑜不肯归汉。

  随后的元明清三代,史家多承朱熹的“帝蜀寇魏”论。虽然三国人物的善恶褒贬也有潮起潮落、数度浮沉,但对于周瑜的评价,总体还是肯定的,至少是他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而周瑜形象的变形,到了民间文化里,却出现了巨大的偏差。

  市井:仁政爱民的天敌

  三国故事在三国时代结束之后不久便在民间有所流传。到了宋代,周瑜的形象已经彻底地扭曲了。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