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三国:魏延之死留给后人哪些思考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三国历史作为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一说三国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魏延剧照

  《论语?卫灵公》中有云:“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从古至今,隐忍谦和是一种传统美德,有无数的英雄人物因忍耐而功成名就,更有无数的英雄因不懂得忍耐而遗憾千秋。如果刘邦入关中没有与民约法三章怎么会有楚汉之争的胜利?司懿没有在家中的隐忍待发怎能够成就高平陵之变?朱元璋没有谋士朱升的“九字国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怎么能够奠定明室江山?电影《让子弹飞》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并且在网络里火热起来,“霸气外露——找死”,意为做人做事太过于锋芒毕露被人嫉妒陷害,剧82牧之先前因过于霸气外露而义子惨死,最后收敛锋芒得以除掉黄四郎,其中智慧就在于将隐忍之术发挥到极致。

  近几年来,由于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三国热,在谈论魏延谋反这段历史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说,魏延是因为不听话被诸葛亮害死的,又有人说因为诸葛亮嫉妒魏延的才能要将其除掉,对于两者都认为魏延谋反是不成立的。但是笔者认为,魏延有没有谋反这点,很难论证,但是从魏延性格来说,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所以就不存在魏延冤死的疑问了。

  魏延的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子午谷奇计”与曹操偷袭乌巢和邓艾偷渡阴平如出一辙,由于诸葛亮认为其计太险而没有采用,被后人认为诸葛亮嫉贤妒能,关键魏延没有什么好让诸葛亮妒忌的。论智慧、地位和权力的话,魏延还是不如诸葛亮的,如果论金钱,诸葛亮死的时候家财不多,所以诸葛亮是不会妒忌魏延的。

  魏延的死,更多在于自己性格过分的张扬,最后被杨仪泄私愤所杀。起初就因杨仪不肯说自己的好话,魏延与杨仪关系就势同水火。然而杨仪也是一个典型的书生脾气,坚决不向魏延低头,惹得魏延对杨仪拔刀相向,当然杨仪的性格也不好,在费掉面前诽谤朝政,被贬为平民,文人好面子,杨仪就自杀了。

  其实魏延和杨仪作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诸葛亮也很为难。《三国志》中记载,“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大意是指诸葛亮喜欢杨仪的才干和魏延的骁勇,但非常的惋惜两人不和,又不忍心偏袒任何一方。从此处可见,诸葛亮对于杨仪和魏延两人的恩怨也表示无奈,所以不存在诸葛亮偏袒杨仪,而不重用魏延之说。

  魏延之死,更深层的原因还是在于不会隐忍。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小时候很聪明,才能尽显其外,其父诸葛瑾曾说诸葛恪不是能够保全家庭的人,诸葛恪最后也在吴国的权利斗争中被孙峻所杀。不过魏延谋反的罪名,可以成立,也可以不成立,因为魏延的谋反还没成功就已经被镇压了,并且魏延也只称是为了杀杨仪而夺兵权,杀杨仪只是为了泄私愤,所以谋反证据不明,不能够定为谋反罪。

  但是杨仪是朝廷命官,不是魏延说杀就能杀的,而且魏延还说是为了兵权,兵权是刘禅的,去抢杨仪的权就是抢刘禅的权,肯定刘禅相信杨仪而不会相信魏延了。如果魏延杀了杨仪,夺去兵权,举兵北伐,那又会不会佣兵自重、铲除异己而威胁刘禅呢?依魏延的性格,威胁刘禅的可能性很大,从李?、郭汜之乱完全可以证明,吕布和王允杀掉董卓之后,部将李?和郭汜起兵杀到长安城下时,也曾保证过只杀王允而已,但最后李?、郭汜弄权,搞得长安鸡飞跳。

  或许说魏延不是李?、郭汜之辈,但真等到魏延操纵蜀汉国政之时,魏延能够做到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吗?魏延能够做到真正的安分守纪吗?诸葛亮尚且避免不了受刘禅的怀疑,何况赳赳武夫的魏延呢?或许说魏延的政治经验不足以颠覆蜀汉国政,但这毕竟是国家大事,岂能够儿戏?其实不管魏延有没有谋反,但明知道自己兵少将寡,不隐忍以避祸,反而举兵攻打杨仪,非明智的人所做的事情。历史终究是成王败寇而论英雄,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也没有发现多少后世之人对他吐糟,更多人却说曹爽是弱智。

  中国古代史中,因霸气外露而不能立于世间者也不再少数,如项羽、吕布之辈,所以安身立命的根本就在于隐忍。即使拥有雄心壮志的曹操也曾隐忍待发过,曹操迎献帝入许昌时,因袁绍势大而封其为大将军、太尉,不争虚名爵位足见曹操的远见卓识;司马懿在政变前,隐居家中而不问政事,曹爽派心腹李胜去打听虚实,司马懿装病得以瞒过,趁曹爽随魏帝曹芳祭扫魏明帝的坟墓高平陵时,率少量兵马控制洛阳而成就大功,司马懿在曹魏复杂的权利斗争中,凭隐忍而后发制人,然而魏延就不明白这一点,最终落得夷三族的下场。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