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安杀妻为何备受古人推崇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三国历史作为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一说三国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在演义第十七回有个刘安杀妻的故事,影响挺大。很多读者对刘安杀妻都很不理解,也有不少朋友提出了自己的新解。比如说认为刘安是想借着献上食物讨好刘备换个一官半职,实在没有食物才杀掉妻子。有人又认为刘安是谄媚之徒,就像是以前齐桓公手下的易牙一样,杀掉儿子来讨好领导。也有人认为刘备之所以没有带走刘安,就是因为看穿了刘安,觉得刘安很可怕。这些见解确实挺有新意,尤其是有时代气息,用现在的眼光去解释演义中的故事。在新版《水浒》中导演也花了许多的功夫去掩饰,去说明水浒原著中那些杀人放火,吃人肉,剥人皮的血腥情节,比如孙二娘卖人肉包子,矮脚虎王英要吃人心肝等等。这些新解和改动对于当前的读者来说,或许更便于接受,不过也都违背历史,违背真实。既然在《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确实存在类似杀妻、吃人的情节,我们就应该正视,去探究出现这种文学现象的历史原因,从而更了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

解真相,了解过去。

  从罗贯中的角度看写刘安杀妻的用意很明显。在演义中,刘备一直扮演的是“仁君”的角色,早在陶谦死时,刘备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徐州这个烫手山芋,“次日,徐州百姓拥挤府前,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百姓对刘备极为拥戴,非他不可。当刘备被吕布打败,只能选择投靠曹操保全性命的时候,书中又写道:“玄德依言,寻小路投许都。途次绝粮,尝往村中求食,但到处,闻刘豫州,皆争进饮食。”刘备属于人见人爱的偶像级明星,只要刘备出,无数人愿意贡献出自己的食物。这句话为后文刘安杀妻,做了一个伏笔。也就是说,猎户刘安,只是罗贯中用来烘托刘备仁德之君光辉形象的一个套,是众多热爱拥护刘备的粉丝的一个缩影,只是刘安这个龙套有几句特色台词,被罗贯中又即写实又夸张的手法弄得比较吸引眼球罢了。

  从刘安本人的心理看,杀妻也出于无奈。刘安是个猎户,居住地当在山中。当听说是刘备来到自己家中,刘安很激动,立刻想到要给刘备准备食物,刘安也想过出门去打猎,可是“一时不能得”,为什么?在当时天下大乱,老百姓什么不吃呢?即便是在山中,很多的鸟兽野味也被捕猎的七零八落,很难在短时间抓到了。即便是猎户刘安家,也没一点存货。刘安在无法为刘备立刻准备晚饭的前提下,才杀掉妻子。当刘备问起这是什么肉的时候,刘安谎称是狼肉,刘安的心里也是知道吃人肉是端不上台面的事情,于是用谎话掩饰。当刘备离别时,肯定曾经邀请刘安随自己一同前行,奔个前程,可是刘安拒绝了,说自己本来也想跟刘备一起走,可是自己还有个老母亲,因此不能远行。刘安杀妻,不但不是个变态,反而是个不求富贵的大孝子!

  在罗贯中的笔下,对刘安的描绘是正面的,积极的,罗贯中借第三者曹操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当曹操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很欣赏刘安,给了孙乾一百两金子让赏赐给刘安。而罗贯中的态度,其实也就代表了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的道德舆论倾向。虽然刘安杀了自己的妻子,可是没有人责怪刘安,反倒应该得到赏赐,得到颂扬。这样的道德观念和现在相比,有些冲突,也有一些延续。

  我们首先要了解汉朝末年的天下大局,尤其是百姓真实的

  兵家胜败真常事,卷甲重来未可知。 ----罗贯中

生存状态。在《三国志》中记载“汉末,黄巾贼起,天下饥荒,人民相食”,汉朝末年,由于朝廷外戚和宦官的互相攻击,朝政日渐混乱,而各地的豪强也借机抢夺土地,压迫百姓,老百姓无法生存于是纷纷造反。可是,黄巾起义换来的并不是和平而是更大更持久的灾难。常年征战,老百姓都死光了,像洛阳长安地区,原本是两汉都城,有几百万人口,可是先有董卓乱政后来他的部将又咬狗,几年功夫关中老百姓就死光了。曹操在《蒿里行》中也写到“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曾经人烟稠密的中原地区,在十数年混战之后,老百姓死了都没人埋葬,到处是一片死一般的寂静。在曹操征讨陶谦的时候,《三国志》记载“是岁谷一斛五十馀万钱,人相食”,“是时岁旱、蝗、少谷,百姓相食”,徐州地区在陶谦治理的十多年基本上远离中原争夺,但是后来曹操借口父亲被杀征讨陶谦,徐州粮食疯长,没粮食吃就只能吃人了。淮南地区,本来堪称富庶,可是由于袁术横征暴敛,穷奢极欲,“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百姓也变得穷苦,几乎到处都是空房子。在偏远的辽东,也并不80,公孙一族统治多年,但和曹魏之间和附近的一些少数民族之间连年征战,“粮尽,人相食,死者甚多。”

  有关人吃人的现象几乎就贯穿了整个三国时代,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在乱世,人吃人是生存的一种常态,虽然这种常态其实很变态。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