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相曹参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三国历史作为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一说三国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从乡间无赖到开国皇帝

  韩信听说您出游,一定不会有所防备,在他前来拜见之时便可趁机下手,一位壮士就能把他抓住。

  韩信此时并不知道自己被人告发谋反,也不清楚刘邦此次巡游的最终目的,

  兵家胜败真常事,卷甲重来未可知。 ----罗贯中

但直觉告诉他事情有些蹊跷,自己多半凶多吉少。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一是他窝藏朝廷要犯锺离滨;

  二是刘邦毕竟已经两次袭夺过他的兵权。

  刘邦刚刚出发时,韩信还比较镇定,但当刘邦快到楚国边境时,他就有点绷不住了。为求自保,韩信忍痛逼杀了知己锺离滨,带着他的人头去拜见高帝。刘邦一见韩信,立即下令将其绑起来,放到后车上。韩信幽怨地说:果然如人所说,“狡兔死,良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如今天下已经平定,轮到我死了。刘邦冲着韩信说,废什么话!明摆着你是谋反!刘邦在陈地会见了天下诸侯,在彻底解决了楚地问题后,押着韩信回到洛阳。一到洛阳,刘邦就赦免了韩信,但楚王不能当了,直接降为淮阴侯。

  想要化解这“岁余不决”的“群臣争功”,最好的方法就是“按功行封”!于是,刘邦在汉六年(公元前201年)十二月,一次性封了十位列侯。这也是他称帝以后第一次“批量生产”。

  这首批被封的列侯中,排名第一的是曹参。刘邦手下的大臣们一致认为:曹参功勋卓著,当评为天下第一功臣。到底是什么样军功,竟被众人一致认可,并深表赞誉呢?

  一是反秦。曹参和刘邦也是老乡、老同事、老战友的“三老”关系。反秦大起义前,曹参是沛县的狱掾,主管刑狱,与做泗水亭长的刘邦是老熟人。秦末大起义开始后,曹参和萧何一道,设法让刘邦当上了沛公,是沛县起兵的三大核心人物(刘邦、萧何、曹参)之一。此后,从与泗水守军激战到抗击章邯,从斩杀秦三川郡守李由到西行入关,征途中的每一场战斗,曹参都是刘邦最得力最忠实的助手之一。

  二是灭项。楚汉战争拉开序幕后,曹参更是“降伏虎”。刘邦还定三秦,他独当一面,俘获章邯之弟章平;后又随韩信平定魏地,生擒魏豹及其全家,彻底解除了荥阳主战场的后顾之忧;他协助韩信征讨代国,斩杀代相夏说、赵将戚将军;又助韩信击败齐国历下主力,攻取齐都临淄,杀龙且,破楚军。因为一直跟随韩信作战,比起刘邦身边的其他将领,曹参的功劳可谓只在韩信、彭越之下。

  曹参在这两场战争中劳苦功高,此次被封为平阳侯也算是实至名归。不过,曹参真正的贡献其实并不在此。刘邦的建国大业完成后,国家急须确立一套治理方针,首先意识到并大胆触及这一重大课题的便是曹参。

  韩信降侯之后,刘邦任命自己的长子刘肥为齐王,并下令凡是说齐语的百姓一律要返回齐国。齐国是当时最大的诸侯国,下辖城池七十余座,与关中并称“东西秦”。刘邦认定曹参是可以“托生死之任,寄千里之命”的忠臣,所以让他做了齐国国相,辅佐刘肥。齐王刘肥虽为长子,但系庶出,其母曹氏只是高帝从前的情妇,因此他并没有太多的政治历练。高帝作出这样的决定,实际上是把齐国完全托付给了曹参。

  曹参出任齐相,对如何安定大乱之后的齐地很是上心。他践行了一套黄老学说,在其任职齐相的九年间,齐国安定繁荣,人人都称他是“贤相”。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