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初,河南西高穴村大墓被确认为魏武王曹操高陵所在,此消息一出举世震惊,并入选了当年十大考古发现。考古队在判定西高穴曹魏高陵为“曹操墓”时,提出了九大证据,其中第一大证据,就是大墓中出土的石牌上的魏武王与曹操身份相符,这是曹操身份认定的直接证据。但关于此“魏武王”称谓问题却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论。
一、曹魏时期“魏武王”称谓考证
着名作家白杨先生,对于曹操的称谓有过精彩的论述:“像谈到曹操,他一直到死只不过是东汉王朝的丞相,可是就在正史上,却一会称他是‘太祖’,一会他是‘武皇帝’,混淆的程度,使我们不知道所说何人,又置身何地。我们当然谅解
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并同情古史学家的可悲处境,但我们也不掩饰我们的失望。”墓中在没有发现墓志和墓主印鉴的情况下,带有刻铭“魏武王”字样的四块石牌和一件石枕无疑是确定曹操高陵的关键性证据,所以学者大都对此称谓进行分析与讨论。
《三国志》:(建安十八年)“秋七月,始建魏社稷宗庙。
清心寡欲,约己爱民
”这个时间点,汉为曹氏立了“魏”的社稷、宗庙。魏国作为曹魏、刘蜀、孙吴之一方,称“魏”,明显带有曹氏家族称霸一方的意味。当然,这不影响汉献帝的名义上的皇帝。(建安十九年)“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诸公王上”。也就是说,站在曹操家族这边看此时曹操称谓,理应是“魏”。到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谥曰武王,是皇帝下的诏书。可见,“武王”称号是曹操死后,汉朝廷给世人看的。“冬十月丙午,汉献帝告祠禅位,庚午曹丕正式即位,改元黄初,追曹操为武皇帝。”可见这个魏国是在曹操去世安葬8个月后才正式登场的,墓中出土的石牌等器物不称“魏武帝”是很对的。曹操生前封魏王,死后谥武王,这里的“魏”和“武”分别是他的封国号和谥号,国爵号为王。由于汉代封国颇多,出了封国,别人称呼死者必加其封国号,故称魏武王,如楚元王、中山靖王、长沙定王、鲁恭王等。汉朝灭亡后,对于不出名的汉代诸王侯,在其谥称前加“汉”字以示区别。封国号和谥号是可以叠加使用的,隋朝还有谥号为文帝的隋朝高祖皇帝。《资治通鉴》记载:“以冀州十郡封曹操为魏公,以丞相领冀州牧如故。”“进魏公操爵为王。”“(追尊)武王曰武皇帝,庙号太祖。”从以上可以看出,一般认为:
“魏公”为封号,时间是癸巳(公元213)年五月丙申日;“魏王”为尊号(“爵名”),时间是丙申(公元216)年五月;“武王”是汉献帝对其的谥号;“武皇帝”是魏文帝曹丕对其的谥号;“太祖”则是庙号。从皇帝的角度,曹操的“武王”是“汉朝”(国家)而非“魏国”的谥号,下葬时只能作为诸侯王严格按照皇帝的“谥号”,而不能违背圣旨。从“家属”曹丕的角度,安葬时曹丕已经“太祖崩,嗣位为丞相,魏王”,此时的“魏王”曹丕也不会同意把自己的“尊号”和先父的“谥号”放在一块。
在历史上,曹操和司马昭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生前封王、死后儿子建立新的朝代。但《世说新语》对于司马昭则称为“晋文王”,那是因为司马昭在生前就被封为“文王”,而不是死后的谥号。《资治通鉴》记载:“泰始元年五月,魏帝加文王殊礼,进王妃曰后,世子曰太子。”“八月,辛卯,文王卒。”这进一步证实了上述判断。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