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自比周文王之谜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曹操一向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人物,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国贼,更有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不过有一点不能否认的是,曹操是一个具有政治野心

  泛舟绝迹,登峨眉之巅,从仙人做逍遥游。

的人。而且我们知道,曹操是自比周文王的,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这是一个很让人起疑的问题,有人就认为,曹操是叫儿子看好时机然后去做皇帝的,易中天教授的意思也差不太多,他说曹操不过是听天由命,若天命在我们家那么儿子就当皇帝。虽然易教授的意思是曹操并没有一定要求曹丕去当皇帝,但是如果曹操自比周文王的意思真的与皇帝的宝座有关,那么我们也不能不这样认为,就是日后曹丕的称帝,曹操在骨子里面是默许的。曹操所做的一切或者根本不是为了汉家天下,至少很大程度上不是的,他是为儿、为孙的夺位奠定基础。这样曹操的功绩就不免打了折扣——当然我们没有天下只能姓刘不能姓曹的意思在里面,只是觉得,这样下来,似乎曹操的公心就淡了,私心却重了而已。不过就算这样,也是会影响到我们心中曹操的形象的,所以我觉得在曹操自比周文王的这个问题上,恐怕还是有较一较真的必要。

  曹操自比周文王是一件由来已久的事情。例如他自己就曾在诗作《短歌行?其二》中说过:“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隆。崇侯谗之,是以拘系。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这里就是通过对文王(西伯昌)事迹的叙述,表达对文王精神的赞美——臣节的坚定,人格的高尚。虽然其中也包含了对文王征伐天下的武功的钦佩,但那并不是重点,并且根本没有提到武王伐纣,易代天下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只是说曹操自比周文王就是暗示儿子夺位,恐怕还是需要商榷的。

  那么,曹操为什么要自比周文王呢?我觉得可能确实和周文王的好儿子有关。曹操是非常希望自己有个好儿子的。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须,孙权和他对抗了一个多月。曹公望着孙权的军队,感叹孙权军队整齐纪律严明(《三国志》的原文是:叹其齐肃),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生儿子就要生像孙权那样的,刘表那两个儿子想猪一样!孙权还给曹操写了一封信:“现在正是春水上涨的时候,你还是赶紧走。”又用另外一张纸说:“你要是不死,我心里就不安生。”曹操跟各位将领说:“孙权没有欺骗我啊。”于是撤军。(事见《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历》)。这是很值得我们玩味的一段情节,曹操受到了孙权另纸写的那封信——孙权可是要曹操死啊——不但没有发怒,而且带着赞许地跟各位将领说:“孙权没有欺骗我啊。”这在一方面确实体现了曹操的胸怀,另一方面表现了曹操对孙权的欣赏,从私人的角度来说,曹操也确实需要一个有才能、有本领的好儿子啊,所以他才把孙权和刘琦、刘琮作对比,认为孙权是人物、是英雄,而刘琦、刘琮只能是犬彘、是猪狗!曹操自比文王也确实体现他要向文王那样,有贤德的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我想,这才是他自比文王的初衷。

  文王是有很多贤德的儿子的,比方说武王、周公、召公、康叔等等,其中最贤德的就属武王和周公了。武王代替了纣王取得了天下,周公制作了周礼创建了一个新的制度。那么曹操是希望自己的儿子做武王还是做周公呢?应该说还是后者的。曹操《述志令》中就说明了这一点:“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 意思是说我知道你们当中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势力强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恐怕你们会私下议论,说我有夺取帝位的野心。这种胡乱的揣度,常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宁。齐桓公、晋文公所以名声被传颂至今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兵势强大,仍能够尊重周朝天子啊。所以我还是坚定地认为,曹操是没有篡位的野心的,并且我也不认为他会鼓动自己的儿子行篡位之事。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