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公元234年,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中病逝,将兵符交予杨仪令大军徐徐向汉中撤退,由魏延断后,若魏延不从,军当自行。最后正如诸葛亮所言,魏延不肯断后,且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杨仪自令大军回汉中,魏延怒而毁栈道,且先于杨仪至南谷口,遣兵逆击杨仪,杨仪等令王平抵御魏延,魏延部曲皆散后奔至汉中,被马岱追杀,被夷延三族。这是陈寿《三国志》对魏延“谋反”事件的介绍,但是陈寿认为“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
卿不负孤,孤亦必不负卿也。 ----罗贯中
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这个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的原文。而后世对魏延“谋反”一事都多有质疑,但是魏延到底是不是真的想“谋反“呢?这个谁也说不好,因为谁也不知道魏延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但是我们可以从魏延一些人物性格和生平功绩来进行分析,到底魏延会不会谋反呢?不过至少一点可以明确的,魏延死之前应该是没有想过谋反的,不过如果魏延杀了杨仪,取了兵权之后会不会谋反,这就说不一定了。纵观魏延一生,是很有才干的一个将领,从在长沙投降刘备后,到刘备取益州称汉中王,再到诸葛亮出祁山,魏延都是战功累累,威名远播,他的“子午谷奇计”更体现了军事家的谋略。《三国演义》中讲到诸葛亮说魏延脑后反骨,说其天生就是个反贼,要杀魏延,被刘备救了下来。如果从这里看魏延是一个反贼,那纯
自古以来,有兴必有废,有盛必有衰,岂有不亡之国
属无稽之谈。对于魏延来说,刘备和诸葛亮都是很重用的,刘备取汉中称王后,蜀地官员都以为刘备会任用张飞镇守汉中,却出乎所有人意料而任用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可以说刘备是非常的信任和重用魏延。而诸葛亮北伐,魏延领兵大破魏将雍州刺史郭淮,后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可以说魏延在北伐军中是仅次于诸葛亮的重臣了,而且官职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说明魏延还是军师级别的人物,为诸葛亮谋划北伐,诸葛亮北伐可以说是文靠杨仪,武靠魏延。就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就曾想效仿韩信向诸葛亮提出“子午谷奇袭”,如果此计成功,蜀汉恢复中原,攘除奸凶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灭亡蜀汉的魏将邓艾“偷渡阴平”与魏延之计如出一辄,而后世史家对魏延的“子午谷奇袭”也是有很多争议的,但是不管怎样,魏延能够想到此计,就能够体现魏延的不平凡。很多人认为魏延不会反叛的根据,是因为魏延有才能、会打仗,且在诸葛亮死后不是北投曹魏,而是向南走汉中,还有就是魏延深得刘备信任,由这三点来判定魏延不是反贼。笔者认为,魏延有才、会打仗,是一世之英雄,这毋庸置疑,但是不能成为魏延不谋反的根据。首先,纵观中国历史,曹操比魏延更有才能、更会打仗,还懂得尊重人才,连他自己也说过,“天命在吾,吾愿为周文王”,曹操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想篡汉。其次,魏延的部队在王平攻心后大部散去,魏延还带领亲信继续南行,这也说明魏延就不是想反叛,笔者认为首先魏延只有南行,如果往北走,他反叛就明显了,而且栈道被毁,杨仪大军在后,他怎么能够去魏国呢?但是往南走的话,他就不一定是反叛,还没有完全输,还是有一线生机的,就是到成都求刘禅保他,之后他完全可以下野,等日后东山再起,因为魏延确实很牛;其次,我们想想魏延投到曹魏,从孟达和黄权的事迹来看,应该会得到重要,但是对于魏延来说,魏国有司马懿、陈泰、郭淮、曹真、曹休等等名将,魏延连诸葛亮都看不起,认为他胆小,那又一定看得起魏国的将军吗?再说魏延到魏国也不一定能得到重用,但在蜀汉魏延就一定是重臣了,再加诸葛亮已经死了,魏延只要杀了杨仪夺了兵权,就更是重中之重了,而且诸葛亮在世时,魏延因受其牵制而不满,那魏延投奔魏国,再受其他的人牵制,这不是完全给自己找事儿干吗?最后,魏延深得刘备信任,并且魏延对刘备也很忠臣,刘备是英雄,魏延也是英雄,英雄惜英雄自古之常理也。但是刘禅不是英雄,可以说魏延完全有理由不服刘禅,一个连诸葛亮都不服的人,会服刘禅吗?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