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王位更替简述(魏篇)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分裂的中国大地上兴起的国家数量极多,局面纠纷复杂,让人有眼花缭乱之感,这期间的王位更替,更是缤纷繁杂、各式异样,既有对前一阶段的继承,也有对后来阶段的开启,更有只属该阶段所有的独特之方式:东晋门阀政治下的王位更替。

  曹魏是三国中面积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一个。打拼下这片江山的是曹操,他的父亲曹嵩是桓帝时的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曹嵩的出身来历,早已成了疑案,有的说他是由曹腾的本家过继过去的,有的说他夏侯氏的儿子,真相到底如何,现在也没法知道了。

  在东汉王朝已名存实亡的形势下,曹操代汉自立为皇帝的条件已经比较成熟了,但他却没有这样做,而是说“吾为周文王矣”(《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魏略》),将建立魏朝的机会留给了自己的继承人。

  曹操对立嗣以长的规矩不怎么在意,但还是遵从立嗣以嫡的原则的,因此,在他的二十五个儿子中,有资格成为继承人候选的,就只有皇后所生的四个儿子了。这四个儿子分别是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其中曹熊早死,曹彰虽然打仗十分勇猛,但也被排除在继承人候选之外,到最后曹操对继承人的考察和选择,就成了在曹丕、曹植中的二选一了。

  曹植在文学上的才华是很出众的,曹操本人也是一个文学家,自然对他颇为欣赏,但曹操在他的生活中主要是以政治家的面目出现的,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更是如此。曹植在政治上也是有一定才能的,他“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三国志?魏志?任城陈萧王传》),受到曹操的肯定,还得到了在曹操出征时镇守都城的培养和重用,有几次差点就被立为太子。

  但是操植行为放任,“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三国志?魏志?任城陈萧王传》),而曹丕则善于矫情自饰,颇有政治斗争的才干,所以在继承人的竞争中,曾遥遥领先的曹植最后还是败给了曹丕。

  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丕被曹操立为太子。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为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禅位于曹丕,曹丕正式登基为帝,国号为魏,魏朝便正式取代汉朝而建立了。曹丕是为文帝。

  曹丕在即位后,对曹植这个曾经的竞争对手进行了一系列打压,不但杀害了支持他的丁仪、丁?等人,还将他本人由王贬斥为侯。后来曹植的王爵虽然得到了恢复,但却失去了参与政治的机会,在黄初四年的时候,他上疏曹丕,希望自己能为魏朝的统一和建设出一分力,曹丕为了防止他东山再起,始终没有答应他的请求。对于手握重兵、能征善战的曹彰,曹丕也是一登基及撤销了他带兵的权力,进而剥夺了他参与政治的权力,遣归封国。

  曹丕的皇后郭氏没有儿子,曹丕就一直没有立太子。黄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病重的曹丕,这才立庶长子曹睿为太子。同月,文帝曹丕去世,时年二十二岁的太子曹睿继位为帝,是为明帝。

  曹睿年纪尚轻,在即位前又不接交朝臣,过问政事,曹丕担心他不能负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在立他为太子的时候,就又指定了曹真、陈群、曹休、司懿四人辅政。曹睿即位后,很快就将握有重权的曹真、司马懿由中央调往外地,既委以方面重任,又确保了政由己出,很有效的避免了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的大权旁落,权臣执政的局面。

  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陨,名可垂于竹帛也。 ----罗贯中

曹睿的这种处理办法,是值得一书的,同时也证明了他父亲曹丕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曹睿没有儿子,在青三年(公元235年)的时候,他就收养了宗室曹芳和曹询为养子,为继承人的选择做准备。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正月,明帝曹睿去世,临死前立曹芳为太子,令曹爽(曹真之子)与司马懿辅政。时年仅八岁的太子曹芳继位为帝,是为邵陵厉公。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