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以“谲”和“暴”著称。关于“谲”,
头破血流。不撞南墙不回头。
前文已经论说。至于这“暴”,也就是爱杀人,其实也都事出有因,并非老曹天生嗜杀,心理变态。一种情况是因极度愤怒,比如征伐徐州途中的屠城,是报仇时的迁怒。那心理与刘备伐吴以及武松“血溅鸳鸯楼”时类似。另一种情况是为了事业胜利的需要,比如“借”仓官王?的头来平息缺粮士兵的怨怒。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由于他对人的猜疑。因猜疑而杀人,最著名的有三次。第一次,是谋刺董卓不成,逃亡途中误杀吕伯奢一家八口;第二次,是所谓“梦中杀人”;第三次,是囚杀给他治病的医生华佗。
杀吕伯奢一家时,曹操是处于一种极度惊恐、草木皆兵的心理状态之下。这时他和普通在逃杀人犯的心理没什么两样。按说,他住的是父亲的结义兄弟家,应该放心才是。但,那是父亲的朋友,不是自己本人的,他自己对吕伯奢本人的为人不一定特别了解;即使是本人的朋友,分别日久,对方有什么变化也难说——刘关张失散后,张飞不是也怀疑过关羽、想和关二哥玩命么?
况且,那天晚上,在不明底细的情况下,吕伯奢的举动的确可以有两种理解:他事先已知曹操正被通缉。在安顿好曹操和陈宫后,他“起身入内,良久乃出”。这“良久”的工夫,完全有可能进去告诉家人曹操是逃犯,安排好了行动方案。紧接着,他声称出去沽酒,匆匆走了。我们如果是看一部悬疑电影,看到这里也会为那在逃者担心:老吕头有可能是去找官军报案了!
如果单是这些,曹操还可等会再看。可他与陈宫坐了好久后,忽然听到庄后有磨刀声。老曹悄悄告诉陈宫,自己与吕伯奢家不是至亲,吕伯奢行为可疑!他们到草堂后窃听,恰好听见外面的人说:“绑起来杀了,怎么样?”这时,就连陈宫也确信自己是被暗算了,与曹操一起“拔剑直入”,将吕家灭了门。当时也容不得调查研究:吕家人多势众,曹陈二人处于下风,必须出其不意突袭。当然,如果在冷静状态下也可发现“漏洞”:如果是想谋杀客人,何必现磨刀,弄出那么大声响?
无论怎样,这件事虽然很“杯具”,很令人遗憾,但还不太出格,起码陈宫也认为是可以接受的。而紧接着发生的事,就完全属于曹操的道德问题了:他在已知真相的前提下,又杀了沽酒回来的老吕头本人。对此陈宫的评价是:“知而故杀,大不义也!”老陈也因此决定离开老曹。但在政治家曹操看来,他做的也合情合理:老吕头回家得知全家被杀,一定率众来追;那样的话,整个三国的历史就要改写了。为了他的“大业”,他认为冤杀一两个草民不在话下。这样,杀吕伯奢本人,如同杀王?一样,属于上述第二种情况了。
曹操杀害吕伯奢一家在演义中的记载
所谓“梦中杀人”,其实是曹操的自我防卫措施。事业到达鼎盛之后,他知道自己得罪的人很多、恨自己的人很多、想杀自己的人不少,时时提防,恨不得像张飞那样睡觉也睁着眼(后来证明,张飞睁着眼睡觉也不保险)。他早年曾在董卓午睡时试图行刺,对这一方式最有心得。先杀一个近身侍卫,等于警告所有夜间接近他床位的人。当然,这样做以后,老曹晚上睡觉就得自己当心,睡着之后别乱蹬被子,因为蹬了也没人敢给盖了。那年头得了感冒没有康泰克、感冒通之类,没有消炎药退烧药,发烧了也不是好玩儿的。
至于怀疑华佗借治病谋害他,就更合乎情理了:吉平不就是借着给他治病下过毒么?再说,这华佗给关羽治过伤,成了老关的铁杆粉丝,老关又刚被害。那年头,要做开颅手术,即使你是神医,也难保百分百啊!现在做手术也是家属签字后医生才敢做呢。华佗找曹丕曹植或曹大夫人曹二夫人签字了么?华佗拿关羽治胳膊不怕疼来激老曹,就像哄小孩打针说“人家隔壁小朋友打针一声没哭”。他说曹操的手术是“小可之疾”,那语气就像说感冒咳嗽,或者牙疼,谁信啊!他举出的病例是给关羽治胳膊,就更不靠谱了。老曹质问得对:“割开胳膊上的肉怎么能和用斧子劈开脑袋相提并论呢?”万一华佗一走神,把俺老曹的脑袋当成劈柴、当成榆木疙瘩呢?
这里,老曹怕得有理,疑得有理。
但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妄断医生是谋杀,就有点不按法律办事了;人家只是提了个医疗方案,即使你不同意,即使治不好,也不能将人家下狱,迫害致死啊。老曹你那是以权压人、以势压人,你是个医闹!
老曹猜疑得固然有理,但他的猜疑也与其个人品性有关。有个类似事件的对比:曹操征张绣失利时,有人向他报告于禁造反叛变,老曹一度就信了;刘备部队溃退到长坂坡一带时,也有人向老刘报告赵云反了,弄得连张飞也信了,可人家老刘就坚决不信。
爱猜疑的人有个共同性,就是他自己那么做过,就怀疑别人也会那么做。此所谓“以己度人”,此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奸者见奸孬者见孬。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