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三国:袁绍智囊田丰之死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东汉末年,政局动荡,群雄并起,各霸一方。在这个时候,一大批智谋之士也涌现出来,他们各为其主相互斗智,丰富了当时本已绚丽的历史。但这些智谋之士的命运也各不相同:其中有一些人如诸葛亮郭和郭嘉等因为遇到了明主,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被人们所熟知;而另外一些人虽然才能同样出众,却因为没有上司的认可,得不到施展,最终抱憾终生,其中以袁绍的谋士田丰和沮授最为可惜。


田丰,字元皓,巨鹿人,另一种说法是渤海人。“丰天姿?杰,权略多奇”,“博览多识,名重洲党”。早年“辟太尉府,举茂才,迁侍御史”,当时正赶上宦官集团与士大夫集团之间展开长期激烈的斗争。由于他不满“阉官擅朝,英贤被害”,于是弃官回家。
 

中平六年,韩馥被委任为冀州牧,冀州主要的士人田丰、沮授和审配等都应辟如幕。可是韩馥为颖川人,对冀州势力怀有疑虑,于是起用河南故人而对冀州士人加以压制,引起冀州士人的不满。当时的冀州人口较多,少受战乱,被认为是“天下之重资”。 韩馥“素性匡却”,人称“庸才”,不能稳定冀州局势,进而图谋发展。正在这时,袁绍奔河北,被认命为渤海太守,并得到了冀州士人的支持,他们希望借重袁绍之威名和声望,稳定河北局势。袁绍家族自高祖袁安以下“四世三公,由是权倾天下,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汉献帝初平二年,袁绍迫韩馥让位,领冀州牧,冀州人士多应之。田丰为当地士人代表,袁绍“卑辞厚币以招致丰,丰以王室多难,志存匡救,乃应绍命,以为别驾”。自此,田丰成为了袁绍手下重要谋士。

当时在袁绍在河北并不80,黑山的黄巾余党、北方的匈奴、幽州军阀公孙赞时刻对袁绍集团构成威胁,此时沮授给袁绍规划了平定河北的方案,大略可以概括为:“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绍喜曰:‘此吾心也。’”随即便按照这个方案开始展开平定河北的行动,由此可以看出这时的袁绍还是比较英明的。在这个过程中袁绍利用田丰的谋略打败了在河北最棘手的对手公孙赞。及至建安年间,袁绍控制了冀、青、幽、并四州、实现了“横大河之北,合四轴之众”的战略构想。


谁知,在平定河北之后,袁绍就开始变得狂妄自大、利令智昏。当时汉朝统治了数百年,汉武帝时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士人重名节。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谁抢先控制汉朝皇帝,打出复兴汉室的旗号,便会取得正义之师的地位,得到舆论上的优势。沮授在初平二年明确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候”的观点,与次同时,田丰也“劝绍迎天子”,.这一谋略在当时的确是深谋远滤。可是遭到目光短浅的郭图、淳于琼的反对,他们认为“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最终袁绍没有听取沮授、田丰的金玉良言而坐失良机,眼看着汉献帝被曹操迎入许都。之后曹操&ldq

  兵家胜败真常事,卷甲重来未可知。 ----罗贯中

uo;收河南地关中皆附”,斥责袁绍“专自竖党,不闻勤王之师,而但香擅讨伐”。这时袁绍始觉问题的严重性,“乃欲移天子以自近,使说曹操一许下埤湿,洛阳残破,益徒甄城,一就全实”。但这简直是异想天开,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曹操的拒绝。接着田丰进计曰:“徒都之计,既不克从,宜早图许,奉迎天子,动托诏令,响号海内,此算上计者。不尔,终为人所擒,虽悔无益也。”这是唯一可行的办法了。然而袁绍再次没有听取田丰的建议趁曹操征讨张绣而进军许都。机会就这样在袁绍身边再一次溜走。


建安四年,袁绍彻底消灭公孙瓒,控制了河北四州。与此同时,曹操基本控制了河南地区,双方形成了对抗局面。袁绍深感其威胁,“简精兵十万,骑万匹,欲出攻许”。当时袁绍占地之广,军队之众,装备之精,供给之丰,都占有绝对优势。不少慕僚,将士都以为:“以伐曹氏,哔若覆手”。沮授、田丰比较冷静,他们深知曹操是个英雄,不是说灭就灭的,他们劝谏袁绍:“师出历年,百姓疲弊,仓庾无积,赋役方殷,此国之深忧也。宜先遣使献捷天子,务农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然后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益作舟船,缮治器械,分遣精骑,钞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 这个意见是正确的,第一,先把曹操放在不义的这样一个位置上,把曹操的政治优势变成他的政治劣势,这叫做有理。以强抗弱,以逸待劳,用运动战、游击战、持久战的办法来对付曹操,成本低、风险小、效益大,这叫做有利。步步为营,循序渐进,见好就收,掌握时机来消灭曹操,这叫做有节。有理、有利、有节,这样的谋略就是一个好的谋略。如此可便以牢牢控制战争的主动权,收到不战而胜的奇效,可惜袁绍此时已经头脑发热,急功近利,不能采纳。


建安五年,袁绍进兵官渡,与曹操两军对峙,曹操得知袁绍欲南下决战,而东南徐州在刘备手中,依附于袁绍,为了避免将来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亲领大军东征。其谋士害怕袁绍乘机断后,可郭嘉为认为绍“性缓”“必迟疑不决”。田丰看到这一机会,进言袁绍:“与公争天下者,曹操也。操进东击刘备,兵连未可卒解,今举军而攻其后,可一往而定,兵以机动,斯其时也。”没想到袁绍竟“辞以子疾,未得行”,田丰举杖击地曰:“嗟乎,事去矣!遭难之机,已婴儿病失其会,惜哉!”但袁绍“怒之,从此隧疏焉!对次,历代论者无不为之叹息。胡三省说:“绍攻公孙瓒,而操乘间东取吕布,操击刘备,而绍不能袭许,此其所以败也。”

曹操返师,在黄河南岸设阵布防。此时袁绍开始大举南征。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丰恳谏”,袁绍更加生气,认为田丰扰乱军心,于是将其下狱。当曹操知道田丰因下狱没有随军从征,喜曰:“绍必败矣。”及绍奔遁,复曰:“向使绍用田别驾计,尚未可知也。”足见曹操对田丰也是非常忌惮的。

此后袁绍南征,前后犯下的种种错误终于在官渡之战得到惩罚,被曹操击溃,几乎全军覆没。在逃亡途中,不少将士“抚膝而泣”,曰:“向令田丰在此,不至于是也。”绍大悔曰:“吾不听田丰之言,兵败将亡;今回去,有何面目见之耶!”次日,上正行间,逢纪引军来接。绍对逢纪曰:“吾不听田丰之言,致有此败。吾今归去,羞见此人。”逢纪因谮曰:“丰在狱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果不出吾之料!”袁绍大怒曰:“竖儒怎敢笑我!我必杀之!”遂命使者赍宝剑先往冀州狱中杀田丰。

却说田丰在狱中。一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豕犬而---演义中曹操原话 ----曹操

日,狱吏来见丰曰:“与别驾贺喜!”丰曰:“何喜可贺?”狱吏曰:“袁将军大败而回,君必见重矣。”丰笑曰:“吾今死矣!”狱吏问曰:“人皆为君喜,君何言死也?”丰曰:“袁将军外宽而内忌,不念忠诚。若胜而喜,犹能赦我;今战败则羞,吾不望生矣。”狱吏未信。忽使者赍剑至,传袁绍命,欲取田丰之首,狱吏方惊。丰曰:“吾固知必死也。”狱吏皆流泪。丰曰:“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乃自刎于狱中。后人有诗曰:“昨朝沮授军中失,今日田丰狱内亡。河北栋梁皆折断,本初焉不丧家邦!”田丰既死,闻者皆为叹惜。有人以为袁绍会因失败重新信任田丰告诉他:“君见必重。”田丰深知圆绍“外宽内忌”的病态心理,说:“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果然,袁绍说:“冀州人闻吾军败,皆当年吾,唯田别架前谏止吾与众不同,吾亦惭见之。”于是将其杀害。可悲一代智谋之士就得到了如此悲惨的结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天大的遗憾。

田丰的悲剧结局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田丰自身。曹操手下第一谋士荀?曾评价田丰是“刚而犯上”且为人高调,有什么话一定要说出来。正是因为他的“刚”和高调,才是他失去了袁绍的信任。田丰屡次谏言袁绍,要谨慎用兵,而袁绍为人暴躁,切无主见,听人一挑拨,便发兵进攻其他势力。只要田丰的建议袁绍不采纳,田丰便会一而再再而三得给袁绍说。想想看,哪一个头领喜欢有一个人不停的在旁边叨叨?别说袁绍了,就是刘备,曹操和孙权有时候还不听劝呢。正是因为这一点,使袁绍很烦他,所以打他下狱。为他的死“奠定”了“基础”。
     二、谋臣不合。袁绍手下谋臣无数,切皆不是碌碌之人,可因为他们不团结,使袁绍内部十分混乱。其实早在袁绍破冀州时,就曾派田丰等人分掌州事。后来,袁绍与公孙瓒在磐河开战,甚至与田丰带仅几百人的护卫队到前线视察,由此可以看出袁绍对他的信任。而田丰也在用自己的智慧为袁绍出谋划策:在曹操佯攻徐州,刘备请袁绍相救时,田丰说:“兵起连年,百姓疲弊,仓廪无积,不可复兴大军。宜先遣人献捷天子,若不得通,乃表称曹操隔我王路,然后提兵屯黎阳;更于河内增益舟楫,缮置军器,分遣精兵,屯?边鄙。三年之中,大事可定也。”沮授也支持田丰的看法。可郭图,审配却反对。当时刘备仅一郡之地,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文官武将无数,实力并不逊于袁绍,当时天下也只有曹操可以和袁绍抗衡。正所谓,“二虎相争,必有一伤”。此战其实对袁绍并无好处。田丰的意思是先屯兵,积攒粮草,制造战船,且先上书天子,报告近年战事,天子收到书最好,如收不到,就说曹操中间拦下了,正好以此为名义征讨曹操。这样,进可攻,退可守,;上可以保天子,下可以安黎民。袁绍不听,与曹操于黎阳对垒。后来曹操留众将守寨,自己回许县去了。袁绍不见曹操动静,也自退兵。这一战出来的毫无意义,不但没有攻破曹操,反而为自己日后的兵败埋下了伏笔。可到了后来,曹操攻徐州,许县无人把守,田丰说与袁绍,可趁虚而入,而袁绍因为小儿子发烧命垂,不肯发兵去救。田丰听了,气得拿手杖在地下乱敲,说:“遭此难遇之时,乃以婴儿之病,失此机会!大事去矣,可痛惜哉!”再后来,玄德兵败投袁绍,刘备为了自己报仇,劝袁绍起兵征曹操。田丰知道了,又去谏曰:“前操攻徐州,许都空虚,不及此时进兵;今徐州已破,操兵方锐,未可轻敌。不如以久持之,待其有隙而后可动也。”袁绍不听,田丰再谏,袁绍烦了,便打他下狱。袁绍出兵白马,不但损兵,还折了颜良文丑二将。官渡战前,田丰在狱中又谏于袁绍:“今且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袁绍非但不听,还说田丰扰乱军心,而田丰为人刚正,不参与结派的斗争。再者,田丰聪明有才,众谋士嫉妒心都很强,还害怕田丰威胁自己的地位,所以与田丰作对,并在袁绍想整治田丰得时候添油加醋,使田丰离死亡跟进一步。
     三、袁绍昏庸。袁绍虽曾为讨伐董卓得十八路诸侯盟主,也是雄居一方的英雄,祖上四世三公,可他昏庸暴躁,袁绍不会用人。听说田丰与他意见不合,便有三分不悦,田丰多次苦谏,又使袁绍多了两分烦恼,于是打他下狱。后来官渡兵败,袁绍又迁怒于田丰,杀了他。按理说,人才应该珍惜,可袁绍却正好相反。后来不听田丰直言兵败,又加了四分愤怒和一分惭愧,所以杀了田丰。其实这是最重要的原因,如果他不想杀田丰,别人劝也不管用,如果他想杀,别人劝他不杀也会杀。

     我认为,田丰的死,不仅是对自己,也是袁绍的一个悲剧。袁绍输了官渡之战,已是大伤元气,又杀了田丰,使本来就不完整的队伍更残缺了,又少了一位既忠诚又能干的人才。反之,如果袁绍真心听取了田丰的话,那结果就不一定了。不管怎么样,田丰在局势最混乱的时候,已经洞悉了历史必然归于同意的趋势,并提出了一整套切合实际的战略和战术,是历史上杰出的谋略家,他忠贞不渝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尊敬。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