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清朝都有哪些故事呢?清朝历史频道带大家一起看看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

  

洋务运动

不仅没能使中国走向富强,而且在洋务运动前,

清朝

占全球GDP比例较高,和日本相比有明显优势;而洋务运动后,清朝占全球GDP比例下滑明显,对日本已经没有优势。

  在洋务运动期间,清朝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引入了一些新技术,但速度明显慢于日本。可以说:清廷后来败给日本,与洋务运动不够成功有直接关系。

  第一、洋务运动不是国家政策,是地方督抚在推动。

  虽然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提出了富强的目标,但究竟怎样实现、如何评估成果、国家怎样推动等基本问题并未明确。

  其结果是,洋务运动变成了清廷向地方放权,地方可借办洋务为名,截留税收,扩充自己实力,并私下与洋人勾连。后来的庚子事变中,东南之所以能互保,且事后清廷不敢追究,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相关督抚已与西人媾和,已呈独立格局,清廷亦无可奈何。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因清廷权力过于集中,失去灵活应对时变的能力,积弊之下,遂成社会危机,太平天国因之而崛起,东南半壁糜烂,国本动摇,不放权则无以战、无以养,在此背景下开启洋务运动,自然比较危险。

  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强化中央集权,以中央政府为中心,集中资源,推出殖产兴业政策,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效率更高。

  第二、洋务运动中各方离心、彼此拆台

  推动洋务运动的地方督抚为免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刻意降低社会效率。比如修铁路,数十年议而不决,因牵涉利益方太多,各方都怕被人所乘。

  为保证自己利益,洋务派之间并不配合,大家都是通过个人的政治影响力向清廷要政策、要投资,要到钱、要到政策后,又千方百计转化为自己的实力,而非服务清廷。如李鸿章推行所谓专利权,他拿了很多专利,但实际上不办厂,也不允许别人办,这样的“新圈地”过多,到处都是禁区,民营资本无法进入,市场自然活力不足。

  北洋水师成为众矢之的,后期覆灭时却无人肯伸出援手,因它挤占政府资金太多,用这些钱,李鸿章到处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引发众怒,一旦发生战争,自然会被队友坑害。

  第三、洋务运动的主要发起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

  虽然李鸿章、曾国藩等人有一定世界视野,也比较务实,但他们对现代化的认识只停留在器物层面,他们本人对现代社会的理解不够,他们也没有深入学习的意愿。

  明治维新时,许多日本高层主动学习英语,比如福泽谕吉,他原本是学荷兰语,发现当时英国是世界霸主,又转学英语,再比如伊藤博文,他原本仇视现代化,可到英国留学后,潜心学习,彻底更改了自己的偏见。

  李鸿章、曾国藩等人从没觉得自己有学英语的必要,他们认为学英语是下属的事,他们当好官就可以,所以他们始终没形成现代思考的能力,对现代化的认识始终比较肤浅。

  曾纪泽的英语确实不错,但口语较差,能写而已。建忠号称通英语,是清末难得的外交人才,却被陈寿彭挖苦为“不屑与之为伍”,而陈彭寿本人英语水平也不很高,他翻译凡尔纳小说时,长句经常出错。回望洋务运动中,真正了解英国的人少之又少,只有郭嵩焘、严复等寥寥数人,而他们对清廷决策的影响并不高。

  第四、洋务运动的企业大多亏损

  与日本同时期开办的企业相比,洋务运动期间办厂虽设备甚佳,产品质量亦可,但绝大多数亏损,因为经营者很少是职业经理人,多是官员转行而来,他们不懂经济,只求媚上。

  以日本邮船公司为例,它几乎与清廷的招商局同时开办,初期实力远逊,招商局在头几年中,在职业经理人领导下,扩充船只10倍,在国内市场上打败了英国公司,占据了长江航线36%的市场份额,本来是千年来少有的贸易胜利。可李鸿章对商人缺乏信任,最终还是任用了盛宣怀。

  盛宣怀把持招商轮船公司后,数十年只添了几艘船,主要技术人员依然靠外国人,且航线扩展甚少,但盛为在股市上套利,不断购买各种公司,到清朝灭亡时,招商局的核心业务只占全部业务的很少一部分,但资产价值不断攀升,很好地满足了官僚、清廷的需要。

  但在同时期,日本邮船公司基本实现了高层技术人员100%本土化,扩展了海外航线数十倍,船只数量也增加了近10倍,到1910年时,已成世界级运输企业,本业能力远超招商局。

  通过招商局与日本邮船公司的对比研究可知,洋务运动虽然提出了富强的口号,但缺乏抓手,没有务实、贯彻能力,不仅不能强国,反而耗费了社会财富。

  “睁眼看世界”是句很简单的话,可惜人性中固有愚蠢、骄傲、盲目、自私等因素,造成人们常常是半睁眼去看世界,只想为我所用,不愿真正融入其中。洋务运动名义上是学习西方,但从结果看,大炮、电报、洋船等“有用的”,清廷引入时间与日本相去不远,但报纸、现代银行、议会、现代邮政等“没用的”,引入时间便比日本差了几十年。这种半看眼、耍小聪明式的洋务,结果坑的是自己。

了解更多清朝历史故事欢迎继续阅读本网站哦。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