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版《三国演义》陶谦剧照
曹操的老爸及全家在陶谦的辖区里出事了,全家被灭门,所有财物被打劫,这件事情给曹操感情上以重大打击,但是在凶手尚未明确的情况先就贸然起兵讨伐徐州不得不让人多曹操骑兵的目的感到质疑,现在分析一下曹操讨伐徐州的真实原因:
一、站错了队。在二袁哥俩相斗的战争中,曹操支持的是连他自己都厌恶的哥哥,而徐州陶谦声援的是实力稍弱的弟弟,这是政治立场的大是大非问题,绝对不能原谅。
二、徐州富裕。匹夫无罪,怀碧其罪。军事实力相对稍弱的陶谦,竟然占据着这么富的一个大州,凭什么?那就像一个十来岁的孩儿看守着一份家产万贯的祖业,不抢你抢谁?
三、打仗方便。兖州徐州唇齿相挨,大军朝发夕至,谁让你给俺做邻居呢?不拿你开刀难道还要我远征长安的西凉军去不成?
曹操唯一没理睬的就是政治上的合法,道义上的愧疚:陶谦是被朝廷任命的合理合法的州牧,而这个朝廷是一直被曹操承认的中央政府,你没有得到中央指使,擅打邻州城池,与扯旗造反有何区别?
在二袁狗咬狗的撕架中,陶谦惹不起袁术,出兵做做样子,实是无奈之举,实际上并没有与袁绍或曹操当真开战,所以并无血仇;徐州富裕那是因为陶谦执政有方;而且陶谦本人向来以清廉知名当世,深得徐州百姓的爱戴。
城池、粮秣与舆论、民心孰轻孰重?
至于曹操所打的为父报仇的旗号,那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凶手还不知道是谁,你先起兵报仇,就算灭了陶谦,那真正的凶手岂不是要乐歪了嘴,就算缉拿凶手也要先找罪魁祸首吧?哪能闻凶信就想当然的认定陶谦是幕后主使?
所以说,即使没有曹嵩全家的意外事件,徐州也是免不了
奸雄亦不相容恕,枉自图谋作小人 ----罗贯中
兵祸的,攻击徐州是曹操的既定方针,问题在于这个决策对吗?对曹操的事业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虽然有大秦远交近攻而称霸的成功案例,但此一时,彼一时,四邻州郡并没有拿曹操当作敌人,徐州战端一开,四方无不心惊,为求日后自保,家家扩军备战,播下了迫使曹操戎马一生而难尽全功的种子。
日后的荆州刘表离心纳刘备;刘备对曹操一再示好不屑一顾;对曹操曾有大恩的发小张邈不惜与曹操反目成仇;对曹操入主兖州起过决定性作用的陈宫倒戈相向;以至后来孙权的坚决抗曹;甚至延续到今天的奸贼形象,其实都是从曹操这次轻率的决策开始的。
那曹操应该做出的正确决策是什么呢?这点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连大才如荀?、郭嘉、程昊等都难以出谋,后人又何以敢妄言?但作为后代人,有一点敢于向曹州牧建议:首先巩固根据地,把后来的屯田政策提前付诸实施,再往后还真应该远征长安,最起码能落个得道多助。
自然是今人站着说话不腰疼,那三十万部队不用我们出粮饷养着,所以才敢隔
两千年纸上谈兵,也未必就谈对了。曹操没听笔者的逆耳忠言,出动大军杀向了徐州,揍人的理由不仅是为父报仇,因为仅凭此借口有公报私仇之嫌,于是又加上了一条更加荒唐可笑的理由:陶谦勾结造反称帝的阙宣。这个连用脚后跟一想都能明白的借口,竟然被堂而皇之地记入了魏书正史,实在令人们对历代官方语言产生了怀疑。
《后汉书?陶谦传》中说:陶谦与阙宣合从不久,就杀了阙宣,吞并了他的徒众。事实是,陶谦从阙宣开始造反的第一天,便开始对他讨伐,很快就击败了他,并将他杀死。阙宣从造反到战败被杀,前后不到一个月。
《后汉书?陶谦传》,大部分是从陈寿《三国志?魏书》中抄来的。《魏书》是魏朝史官留下给晋朝的官方记录,魏朝史官大概对陶谦有着不得不向坏里说的苦衷,因为陶谦是魏朝开创者曹操的敌人。
不过,侃史的不侃政治,论古代不论今天,还是看曹州牧如今的兵威!
曹操的“代天讨逆”大军出动了,事情就是这么荒唐:一个自封的“领兖州牧”替不承认自己的朝廷出兵了,讨伐的是朝廷自己的州郡;事情还就是这么合理:一替国家平叛乱;二替父报仇。
其实心里的话是:你政府不给我发军饷,还不允许我自己筹集么?
曹操只能坚持两点:谁有粮打谁;谁实力弱打谁。
只顾得眼前利益的曹操却从此埋下了一个大祸根:原兖州的官员、部队、士民自此与他们请来的州牧离心离德,鸿沟一旦形成,再无填平之日。
而曹操此时却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替父报仇是孝顺的最高表现形式,当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劫掠徐州是替兖州的人民省军粮,兖州人民应该欢欣鼓舞的感激自己才是啊。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