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中国临床医学的巨大意义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三国历史作为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一说三国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论述传染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典籍,东汉张仲景约撰成于公元2世纪末3世纪初。该书编成后不久,晋王叔和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刊,历代刻印数10次而流传至今,对中医学治疗急慢性传染病、流行病以及内科杂病等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曾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历代医学家围绕着张仲景于该书内所阐发的理论问题和医疗技术问题展开热烈的争论,特别是围绕着防治急性温热病的病因、辨症和治疗思想、选方用药等,有时甚至是十分激烈的,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学派。例如:经方派与时方派之争,伤寒派与温病学派之争,促成了时方与温病学说得到独立与发展壮大。随着时间流逝,经方派之继承发扬虽然有些衰退,但直至现代却并未退出历史舞台,相反在近些年来随着中成药生产的扩大,在国内外大有复苏和再发展的明显趋势。

  《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一书中综合论述传染病、流行病理论与治疗规律性的重要部分,共10卷,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校正医书局孙兆、林?校勘刻印后通行于国内外。

  流传后世而影响巨大者,现存有明赵开美的影宋刻本和金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本。宋校正《伤寒论》,或称宋本《伤寒论》,以及金成无已《注解伤寒论》,在宋、金以后,历代及日本刻本之现存于国内者,有60多个版本。若计其节录、别本、发挥、集注、方论等,目前国内各图书馆收藏之国内外版本有近700种,1990多次刊印。由此即可见其历代流传影响之大了。

  《伤寒论》在大量治疗传染病、流行病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其发病因素、临床症状病候表现、治疗过程与预后等等之共性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综合分析,从而创造性提出了六经辨症的理论学说。即将当时几乎年年常发的许多热性病,按其发病初期、中期、末期不同的临床表现,以及不同治疗的反应与结果,分为辨太阳病、辨阳明病、辨少阳病、辨太阴病、辨少阴病、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此即历代所称的"辨伤寒六经病",由此构成了该书的主体内容。有的学者视六经病为六个症候群以帮助学者学习理解。实际上,太阳病所论基本上是综合论述了许多传染性或流行性疾病初发的症状、征候表现,以及切脉等四诊之要点和治疗之原则方法等。如果未经治疗或治疗失当,疾病继续发展,则依次出现少阳、阳明……等征候,以上是三阳经。如果治疗得当或及时,尚属易治或能获得良好结果,否则,该病就传至三阴经,即太阴病而少阴病而厥阴病,其治疗的难度也就随之而增加,甚至不能治愈而死亡。在这些辨症论治的过程中,张仲景以其渊博的学识,以及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随着各种传染病

  人情势利古犹今,谁是英雄是白身?

、流行病与不同病人体质等不同反应所表现的千变万化的征候,作出了颇富科学思想的综合、分析、论述和预见性结论。与此同时,张氏还以"平脉法"、"辨脉法"、"伤寒例"(一说为王叔和整理时所加),集中论述了伤寒的切脉与切脉诊断等问题。

  《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即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体系。它以六

  闻勇将不怯死以苟免,壮士不毁节而求生。

经辨症为纲,方剂辨症为法,对六经传变过程中之征候、脉象等各阶段的审证、辨脉、论治的结果,给予遣方、用药等,进行了有规律性的论述。世称《伤寒论》113方、397法,虽不尽确,但其逐条评述传染病、流行病不同发展时期不同表现的因素、病理、症状、体征以及据以诊断的依据,治疗处方用药的原则与具体方法,无不条分缕析。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总结和创造的医疗处方如: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青汤、承气汤、柴胡汤、四逆汤、真武汤、乌梅汤、理中汤等等,至今仍是国内外医学家临床治疗所常用,也是中外制药厂家据以生产中成药的理论依据。可见宋林?在校正《伤寒论》一书后所称誉的"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的确是比较实在的评估。

  如前所述,历代研究《伤寒论》并有著作流传至今者约700家,但就其学术思想和特点而归纳之约有三个学派。或有认为有三纲重订与维护旧论两大阵营,或谓可分作三纲编次派、维护旧论派、以方类证派与以法类证派等四个体系者。目前学术界大多认为二个学派或三个体系比较符合实际。一派以明力有执为代表,他们认为:《伤寒论》"编始虽由于(王)叔和,而源流已远,中间时异世殊,不无蠹残人弊"。强调必须考订重加编次,以求恢复仲景之本意。阐发方氏者有喻昌、沈明宗、张璐、吴仪洛……等。世称之为"重订派"。

相关人物:张机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