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曹操的王者气质、政治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作为千古一奸雄,在《三国志演义》小说里的曹操形象身上,不仅富有一般奸雄所共有的恶性膨胀的贪欲和权势欲,而且还秉赋了一些一般奸雄所未尝有的过人的智谋、高超的权术和强悍的性格。  

  曹操与袁绍起兵抗董卓时,袁绍问他:“若事不辑,方面何所可据?”曹操反问道:“足下意欲若何?”袁绍说:“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曹操则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33回)这里表现出曹操与袁绍的一个根本性的差异:袁绍崇尚武力,而曹操相信智力。而郭嘉论袁绍的“十败”与曹操的“十胜”,更是全面地说明了二者的区别——在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等十个方面,曹操都胜于袁绍。(18回)这里表现的不仅仅是郭嘉的智慧,而是人民的智慧,是人民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得出的智慧。  

  郭嘉所说的曹操“十胜”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的方面:第一是知人善任的王者气质;第二是深谋远虑的政治智慧;第三是刚猛果敢的枭雄性格。这三个方面,在小说里都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  

  首先,我们谈谈曹操知人善任的王者气质。  

  汉末时期,天下板荡,群雄逐鹿,人才之争是第一要务。在这一方面,刘备觉醒得最晚。刘备从顽童时起就做着皇帝梦,可是当曹操、孙权已成大气候时,刘备依然惶惶然地奔波于各路诸侯之间,无立锥之地,其主要原因,司徽一语道破:“盖因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35回)的确,刘备为他的人才观念的滞后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所以他像“困”一样长期干涸而不得入水。司马徽的警示让刘备幡然憬悟,于是才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但诸葛亮的出山,并没有形成一个人才相互推举、多元互补、优化组合的良性特环态势,于是蜀国一方常常有人才匮乏、捉襟见肘的忧虑。  

  而曹操则始终以惟才是举、知人善任著称于世。李贽说:“老瞒每见人才,便思收拾,如徐晃等无一放过,只此便是伯王之本。”“文若(荀?的字)的有计策,老瞒亦能用之,所以成大业也。”(《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第16回总评及眉批)“只一庞德,孟德多方得之,如何不干得成事业?”(同上第67回总评)毛宗岗《读三国法》说:“历稽载籍,奸雄接踵,而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  

  曹操在兖州时,便招贤纳士,文有荀?、荀攸、程昱、郭嘉、刘晔、满宠、吕虔、毛?等,武有于禁、典韦等。这些文武人才一直追随曹操,成为曹操南征北战的功臣。无论是武将还是谋士,只要为曹操效力,总能得到物质、荣誉、地位等方面的奖励。如曹操与张绣大战时,典韦为了掩护曹操,死拒寨门,最后中箭中枪而死。曹操亲自为他祭奠,痛哭着对诸将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回到许都,又立祀祭奠典韦,封其子典满为中郎,收养在府。事隔一年,行军途中,经过典韦死难之地,曹操忽然在马上放声大哭,下令屯住军马,大设祭筵,吊奠典韦亡魂,亲自拈香哭拜,三军无不感叹。毛宗岗评道:“哭一既死之典韦,而凡未死之典韦,无不感激”。曹操如此重情重义,谋臣武将怎能不肝脑涂地,以死相报呢?  

  曹操不仅慧眼识英才,而且想方设法笼络人才。在会盟讨董卓时,袁绍、袁术兄弟瞧不起官职卑微的县令刘备和他的手下小卒关羽、张飞,而曹操却对三人格外青睐,力主派关羽打败董卓部下勇将华雄,并得与刘备三人共破吕布。而曹操礼遇关羽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小说用了四回篇幅,从屯土山约三事写到古城会,细致地描写了曹操对关羽的礼遇,其高潮是为关羽送行。曹操得知关羽不辞而去的消息,先是“大惊”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

,但很快镇定下来,明智、通达、干脆利落地处理了这一事件。他首先赞赏关羽之行,对关羽离去,曹操的部下皆忿忿不平,有的主张追而杀之,而曹操却力排众议,再三称道关羽:“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来去明白,乃天下之丈夫”;“千金不可易其志,……此等之人,吾甚敬之”。这些话,既表彰了关羽,又激励了部属,十分机敏得体。其次,曹操仍然极力笼络关羽之心,亲自为他送行。关羽表示:“久感丞相大恩,微劳不足补报。异日萍水相逢,别当酬之。”(毛本有删改)最后曹操还成全关羽之志,赠别之后,曹操又三番委派专使,通令沿途关卡不得刁难关羽一行。他何以对关羽如此周到呢?其实质在于“取信于天下”。当日屯土山关羽约三事,其三便是“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所以这时曹操说:“吾昔已许之,岂可失信!彼各为其主,勿追也。”嘉靖本于此处引诗评曰:“为爱英雄越古今,三番遣使意何深。应非孟德施奸狡,正是捞笼天下心。”(《云长擂鼓斩蔡阳》,毛本已删)李贽评道:“云长胆大,孟德量大,真都是英雄。”(27回眉批)裴松之《三国志注》说:“曹公知公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义。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于此乎?斯实曹公之休美。”(毛本已删)义释关云长,纠结着多种功利因素:对关羽将才武功的器重,对其离去的无奈,和顺水推舟卖送人情的乖巧,以关羽之义激励将士以及借之提高声望等等。曹操威镇中原、位极人臣以后,考虑问题的着眼点,不拘泥于一人一将之得失,而在于赢得天下舆论的同情,以吸引一大批真正理解并忠于自己事业的将士,厚遇关羽的故事就展现了这种政治胸襟。  

  曹操举才“不念旧恶”的故事,在小说中屡见不鲜。正如张绣谋士贾诩所说的:“曹公王霸之志,必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如破袁绍后,发现了“许都及曹军中诸人”与袁绍“暗通之书”,谋士建议“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于是“尽将书焚之,遂不再问”。这种做法是从汉光武帝那里学来的。曹操认为:“吾恩遇之,虽有异心,亦可变矣。”宽大为怀,促使转化。毛宗岗评道:“光武焚书以安反侧,是恕之于人心既定之后;曹操焚书以靖众疑,是忍之于人心未定之时。一则有度量,一则有权谋。其事同,而其所以用心不同也。帝王有帝王气象,奸雄有奸雄心事。”(毛本30回总批)又如袁谭死后,王修无视曹操的禁令,前往哭尸,曹操不但不怒不恼,反而视王修为“义士”,“礼修为上宾”。攻占汉中后,“念张鲁封仓库之心,重重相待,封鲁为镇南将军”。  

  所有这些,都表现出曹操用人的气度和肚量,但也不乏权谋与机诈。如刘表的手下蔡瑁、张允卖主求荣,曹操加封蔡瑁为镇南侯、水军大都督,张允为助顺侯、水军副都督。荀攸对曹操说:“蔡瑁、张允乃谄佞之徒,主公何遂加以如此显爵,更教都督水军乎?”曹操笑着说:“吾岂不识人!止因吾所领北地之众,不习水战,故且权用此二人。待成事之后,别有理会。”(41回)又如曹操欲派兵到樊城救援,抗击关羽,马超降将庞德毛遂自荐,愿为先锋,曹操于是加庞德为征西都先锋。于禁对此有所顾虑,曹操就当面质问庞德:“孤本无猜疑,但今马超现在西川,汝兄庞柔亦在西川,俱佐刘备。孤纵不疑,奈众口何?”庞德当面表达对曹操忠心不二,而且特地造一棺材,表示欲与关羽决一死战。要不是于禁从中作便,庞德几乎杀了关羽。(74回)  

  在魏、蜀、吴三方中,曹魏一方的人才最盛,而且有源源不断的态势。对曹操“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的行为,毛宗岗评道:“不杀陈琳而爱其才,则有似乎宽;不追关公以全其忠,则有似乎义。王敦不能用郭璞,而操之得士过之;桓温不能识王猛,而操之知人过之。”(《读三国志法》)曹操一方的人才储备,甚至为后来魏晋的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的确,知人善任是政治领袖成功的秘诀。与曹操相同,自孙策临终授印起,孙权就以一个知人善任、具有宽宏度量的君主面目出现。孙策遗嘱说:“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吾弟胜我十倍,江东必然不失。”(29回)  

  孙权继承父兄基业时不满二十岁,第一件事就是提拔周瑜为帅。当他向周瑜讨教守业之策时,周瑜的回答字字千钧:“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于是周瑜推荐了临淮义士鲁肃,鲁肃一见孙权,就把他当作“可以为尧、舜”之主。而“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的战略性决策,正是鲁肃送给孙权的见面礼。鲁肃又推荐了博学多才的诸葛谨。此后,孙权在广纳贤才方面一发不可收拾,很快在自己周围集中了一批治国安邦的谋臣和武将。他开办宾馆,由顾雍、张?负责接纳四方宾客。连年以来,你我相荐,文得阚泽、严峻、薛综、程秉等,武得吕蒙、陆逊、徐盛、潘璋、丁奉等,一时人才云集,“文武诸人,共相辅佐,由此江东称得人之盛”,雄视魏、蜀。  

  如果说刘备的魅力主要是道德魅力,曹操的魅力主要是才智魅力,那么孙权的魅力则主要是人格魅力,他对人磊落坦诚,与曹操的权诈、刘备的伪善判然而别。孙权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毫不苟且。他先后重用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如刘备兴师为关羽报仇,诸葛谨请命出使蜀汉讲和,孙权大喜应允。张昭担心地说:“诸葛子瑜见蜀兵势大,故假以请和为辞,欲北吴入蜀。此去必不回矣。”而孙权却胸有成竹地说:“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孤不负子瑜,子瑜亦不负孤。昔子瑜在柴桑时,孔明来吴,孤欲使子瑜留之。子瑜曰:‘弟已事玄德,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谨之不往。’其言足贯神明。今日岂肯降蜀乎?孤与子瑜可谓神交,非外言所得间也。果然,说话间,忽报诸葛谨回来了。由此可见其知人之明。又如孙权重用陆逊,受到许多人反对,他的信任仍然是坚定不移的,最后西破刘备七十万军队于夷陵,又多次北拒曹兵。曹操率兵下江南,看到孙权在濡须口的水军阵容后,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61回)《三国演义》108回有诗称道:“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

  其次,我们谈谈曹操深谋远虑的政治智慧。  

  曹操早就看出刘备是英雄,是“人中之龙”。在小说中,刘备先后两次投奔曹操,都不过是“勉从虎穴暂栖身”的权宜之计,曹操则自始至终以诚相待,恩礼并加,并允许其来去自由。当刘备在诸侯角逐中尚无立足之地,被吕布打败暂时投靠曹操时,曹操就预见刘备为当今天下之英雄(16回)。刘备第一次投曹操时,曹操的谋士就力主翦除刘备,以绝后患,但当即被曹操断然拒绝。他说:“方今正用英雄之际,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人之心”,不可做“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的蠢事。他待刘备“以上宾之礼”,表荐他为豫州牧(《曹操兴兵击张绣》)。这充分表现出曹操的深谋远虑。  

  不久,刘备再次被吕布所困,失城池,散二弟,陷老小,不胜狼狈,复来投奔曹操。曹操一如既往,热诚接待。平定吕布后,又引他觐见献帝,拜左将军之职,封宜亭侯。此时,一班谋臣无不为曹操担忧,并提醒他说:如今皇帝认刘备为叔,这等局面恐“于主公无益”。曹操则大度地回答:“玄德与吾结为昆仲,安能外向耶?”依旧与刘备“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美食相分,恩若兄弟。”(《曹孟德许田射鹿》,毛本删改为“彼既为皇叔,吾以天子诏令令之,彼愈不敢不服矣。况吾留彼在许都,名虽近君,实在吾掌握之内,吾何惧哉!”)  

  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学圃行韬晦之计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青梅煮酒论英雄”(21回),固然是曹操试探刘备的计谋,但也表现出他对英雄人物的评价和见解。他认为英雄如龙,“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生,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如果不是胸有城府、恢宏大度的英雄人物,对英雄与时势是不会体验得这样深切的。他一一否定了那些貌似强大的诸侯,如袁术、袁绍、刘璋、刘表、张绣、张鲁、韩遂等,分析了他们的弱点和特点,独对当时身处逆境,尚未能施展其英雄作为的刘备,却视为当今之英雄,这不能不令人赞赏他眼光之敏锐。  

  之后,刘备借截击袁术之机,取得兵权,叛离曹操而去,曹操也不深加追究,只是笑了笑说:“彼既去矣,若再追,恐成怨矣。”干脆了事大吉(《关云长袭斩车胄》,毛本已删)。曹操这种宽宏豁达的气度,怎能不赢得部属的拥戴和舆论的同情?正如程昱所说的:“主公有王霸之才,某等皆不及也。”  

  细心的读者不能看出,曹操手下虽然人才济济,但却很少有文武兼备的“全能选手”,而多是侧重某一方面的“单项选手”。出谋划策的有荀?、郭嘉、程昱、贾诩、荀攸等,冲锋陷阵的有张辽、乐进、于禁、徐晃、夏侯?,但却缺少像诸葛亮、周瑜那样独当一面的全才。曹操方面唯一的“全能冠军”,就是曹操本人。在很多时候,曹操都是用计、带兵“一手包”。比如“乌巢动粮”,张辽提醒他防止袁绍乘虚来袭,他笑道:“吾已筹之熟矣。”便教左右埋下伏兵,自领诸将居中,向乌巢进发,结果粉碎了袁绍的偷袭。又如赤壁之战,在第一线作战的实际上是周瑜、诸葛亮和曹操,而不是孙权、刘备和曹操。在平定袁术、袁绍、吕布、张绣、马超等战役中,小说都充分描写了曹操高超过人的政治智谋和傲视群雄的军事才能,这是孙权、刘备自愧不如的。所以毛宗岗在59回总评中说:“孙权之兵事决于大都督,刘备之兵事决于军师,而惟曹操则自揽其权,而独运其谋。虽有众谋士以赞之,而裁断出诸臣之上,又非刘备、孙权比也。观其每运一计,其始心为众将之所未知,其后乃为众将之所叹服。唐太宗题其墓曰:‘一将之智有余’,良然,良然。”  

  尤其是平袁绍的官渡之战。这一战,在《三国志"武帝纪》中不满600字,在《三国志平话》无此事,而《三国演义》小说却洋洋洒洒写了6000余字。曹操“以至弱当至强”,以粮草不足的7万人摧毁了袁绍粮草充足的70万人。袁绍刚腹自用,拒不采纳谋士的正确意见,最后兵败将亡,众叛亲离。曹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择善而从,灵活机变,摸清了袁绍的虚实,亲领精兵,昼夜兼程,奇袭对方的粮草辎重,最后一举挫败强敌。  

  在官渡之战中,“许攸问粮”的故事,可以看出曹操的机警和诡谲。曹操在深夜听到少年好友许攸从袁绍营中来投,十分高兴,连都来不及穿,“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当曹操问及有何策略可破袁绍时,许攸问道:“公今军粮有几何?”操曰:“可支一年。”攸笑曰:“恐未必。”操曰:“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操挽留曰:“子远勿嗔,尚容实诉: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遂附耳低言曰:“军中止有此月之粮。”攸大声曰:“休瞒我,粮已尽矣!”操愕然曰:“何以知之?”攸乃出操与荀?之书以示之曰:“此书何人所写?”操惊问曰:“何处得之?”攸以获使之事相告。  

  曹操为什么会杀杨修?有人认为是曹操忌才。理由是小说中写了这么几件事:  

  曹操建一所花园,竣工后去视察,不置褒贬,只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别人都不解其意,杨修说:“门”内一个“活”字,是“阔”字,说明丞相嫌门修得太阔了。手下人将门重新改造后,请曹操来验收。曹操见了,心里高兴,一问知道是杨修解的字,表面上大加称赞,心里却很嫉恨。  

  又有一次,塞北进贡一合酥,曹操在盒子上题了“一合酥”三个字,放在案头。杨修看到了,就与大伙儿一起分吃了。曹操问他,他说:盒子上写着“一人一口酥”,我们怎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呢?曹操虽然笑了,但心里却很讨厌他。  

  又有一次,曹操午睡,被子掉到地上,一侍卫连忙帮他盖好。曹操跳起来拔剑便把侍卫杀了,然后上床继续睡。起床后装作吃惊的样子问:是谁杀了我的侍卫?众人告诉他实情,他痛哭流涕,下令厚葬侍卫。临葬时,杨修指着侍卫的尸体叹道:“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知道后,更加痛恨杨修。  

  终于有一天,曹操抓住了杨修的把柄。当时曹操与蜀兵相持日久,进退两难,心中犹豫不决。正好疱官进鸡汤,曹操见碗中有鸡肋,有感于怀。这时夏侯?入帐请示夜间口号,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为口号,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李,准备归程。夏侯?闻知大惊,请杨修至营中问原因,杨修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心班师矣。”于是夏侯?也命人收拾行装。当天夜里,曹操心乱如麻,睡不着觉,绕寨私行,见军士们都在收拾行装,匆忙召见夏侯?,知道是杨修的主意。曹操大怒说:“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便将杨修杀了。  

  其实,曹操杀杨修,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杨修辅助曹植。曹操原本想立三子曹植为世子,因为谋臣的劝阻而举棋不定。因为袁绍就因为立幼子,而遭致内哄,这是曹操的前车之鉴。而曹植爱杨修之才,常与谈论,终夜不息。杨修也常常在幕后献策,帮助曹植对抗曹丕,赢取曹操的宠爱,而且屡屡奏效。如曹操想试两个儿子的才干,命令他们各出邺城门,却在暗中吩咐门吏不放他们出去。曹丕先到城门,见门吏阻拦,只得退回。曹植听说后,请教杨修,杨修说:“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曹植照此办理,得到曹操的夸奖。但听说是杨修教的,曹操大怒,也因此不喜欢杨修。显然“杨修之死”的故事,在曹操“忌才”的表象之内,隐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政治考虑:一方面是对儿子网罗人才、结党营私的警惕,另一方面也是为曹丕接班,扫除障碍。  

  第三,我们谈谈曹操刚猛果敢的枭雄性格。  

  曹操讲究赏罚分明。例如,?水兵败后,夏侯?部下乘乱掳掠,受到于禁严厉制裁,被制裁者不满,反诬于禁造反。于禁受诬,并不剖白,“分辩事小,退敌事大”,全力整兵坚垒,迎击张绣,义无反顾,这等胸怀举止,使曹操大为动容。战后,当即表彰他说:“?水之难,吾甚狼狈。将军在乱中,能整兵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之名将,何以加之?”赐他金器一对,封益寿亭侯,同时“责夏侯?治军不严之过”(《曹操兴兵击张绣》)。博望兵败后,得知于禁曾提出过较为切实的作战方针,只是由于夏侯?一意孤行而致败,于是又一次厚赏于禁(《献荆州粲说刘琮》)。李贽评道:“战败赏人,此等举动,他人莫及。”  

  徐晃挫败关羽后,曹操重赏三军,遍观徐晃所战之地,大喜而赞曰:“孤军兵三十余年,不能及也。”(毛本已删)“徐晃之功,逾于孙武穰苴矣!”“徐公明真有周亚夫之英风矣。”(《关云长大战徐晃》)

  曹操惩处违纪者,毫不容惜,亲眷子侄,亦不例外。爱子曹彰将率部出征,曹操郑重告诫他说:“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有王法,尔可戒之。”堂兄弟曹洪,“年幼躁暴”,不听劝谏,失掉战略要地,曹操大怒,“喝斩之”。虽经两班文武跪地请免,也判了个死缓,“待日后有功准罪,无功诛之”(《马超兴兵取潼关》)。  

  建安三年夏四月,曹军出兵讨伐张绣。行军途中,看见一路上麦子已熟,农民因战乱逃亡,不敢刈麦。曹操使人远近遍谕村人父老,及各处守境官吏:“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不料,曹操战马受惊,无意中践踏麦田,曹操叫主簿拟议自己践踏麦田之罪,说:“吾自制法,吾自犯法,何以服众乎?”坚持以割发自惩的方式,维护法令的尊严。这一“割发权代首”的效果,使得“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罗贯中肯定此举,说:“史官曰:此乃曹操能用心术耳。”毛宗岗评道:“拔刀割发权代首,方见曹瞒诈术深。”“曹操一生,无所不用其借:借天子以命诸侯,又借诸侯以攻诸侯。至于欲安军心,则他人之头亦可借(指杀粮官王?);欲申军令,则自己之发亦可借。借之谋愈奇,借之术愈幻,是千古第一奸雄。”(毛本17回总批)  

  曹操性格刚猛果敢,有时就不免于残忍。当孔融向曹操推荐祢衡时,事先声明:此人“不能容物,出语伤人”,“几番欲荐于丞相,诚恐冒渎”(毛本已删)。尽管如此,他当众侮辱了曹操,曹操也并没有杀他。李白“魏武营八极,蚁视一祢衡”的诗句,切合曹操当时的心理:他对祢衡轻蔑到不屑于直接杀他的地步。  

  曹操的玩弄权术,奸邪诡诈,灵活机变,这是曹操性格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玩弄权术,是一切统治者不可短缺的政治手段。如袁术占据淮南称帝,曹操30万大军与之对阵,军中缺粮,一时无法解决。曹操先是叫管粮官王?逐日克扣军粮,以救燃眉之急。及至军队生怨,曹操知道军粮快要运到,于是出尔反尔,一刀把王?的脑袋割下,向全军宣布王?克扣军粮的罪状,以稳定军心。(《曹操会兵击袁术》)从道义上说,这一行为卑鄙丑恶,毛宗岗批曰:“纯用霸术”(17回)。但罗贯中却说:“虽然妄杀一人,却瞒三十万人免致失散,此曹公能哉,而用诈谋也。”  

  耿纪、韦晃在许都作乱,失败后,夏侯?将百官解赴邺郡。曹操在教场上立红旗于左,白旗于或,下令说:“耿纪、韦晃等造反,放火焚许都,汝等亦有出救火者,亦有闭门不出者。如曾救火者,可立于红旗下;如不曾救火者,可立于白旗下。”众官自想救火者必无罪,于是有三分之二的人奔立红旗下。曹操教尽拿立于红旗下者,众官各言无罪。曹操说:“汝当时之心,非是救火,实欲助贼耳。”于是杀死300多名官员。而那些立于白旗下的官员,却尽皆赏赐,仍令还许都。(69回)  

  他曾对刘璋的使者张松说:“顺我者生,逆我者死。”极端利己主义的人生哲学,是曹操性格奸诈而又残暴的思想基础。  

  曹操办事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富于进取心;孙权则谨慎稳健,三思后行,更善于守成。  

  曹操喜怒皆形于色,哭袁绍,赤壁战败后他的哭和笑。割须弃袍的故事。与刘备“喜怒不形色”形成鲜明对照,曹操喜怒皆形于色。毛宗岗说他:“宜哭反笑,宜笑以哭,奸雄哭笑,与众不同。”(50回)赤壁之战,狼狈逃窜,在途中三次大笑:在乌林之西,“马上仰面大笑不止”,被赵子龙大杀一阵;在葫芦口,“坐于疏林之下,仰面大笑”,被张飞杀得人仰马翻;到华容道,“在马上扬鞭大笑”,关云长横刀立马,出现在他面前。终至逃出后,他忽然“仰天大恸”,“捶胸大哭”,说:“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说罢又哭道:“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哭得呼天抢地。毛批道:“哭死的与活的看,好甚。”(50回)  

  人总是要死的,即使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也无法超越死亡。在弥留之际,有的人一如既往地关心着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比如诸葛亮。有的人则像普通人一样,徒然眷恋着生活,眷恋着种种温情,牵挂着那些他难以舍弃的亲人,比如曹操。  

  晋人陆机在担任尚书郎时,曾在国家收藏书籍、档案的“秘阁”看到过曹操的遗嘱。这位顶天立地的“乱世奸雄”,临终前居然只关心一些琐屑的日常小事:将其妾杜夫人所生的一对年幼的儿女托付给四个年长的儿子;将平日收藏的名香分赐给诸位侍妾,叮嘱她们闲着时可多做些丝鞋,卖钱自给;将那些歌妓安置在铜雀台上,每月初一、十五,对着灵堂表演歌舞,供死者观赏;自己留下的衣裳,另外收藏。  

  “无情未必真豪杰”,曹操的遗嘱可作如是观。在历史上,曹操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政治英雄,也是一位慷慨悲歌的诗人才子。他常常以诗人的气质、脱俗的方式对待生活,比如著名的“望梅止渴”、“横槊赋诗”的故事,如此风雅洒脱,无人可及。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