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真的比不上徐晃么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关羽是蜀国五虎上将之首,威震华夏。而《三国演义》更是将他书写成为一位传奇人物;徐晃为曹魏五子良将,被曹操誉为“周亚夫之风”,治军严谨,可在演义中却并不被大家所推崇。那历史上二人的能力究竟如何呢?

关羽徐晃在演义中的战争对比

  一、定义和解释误区

  甲、个人武勇的比重

  军事能力如果要用游戏设定来表达的话,就是统率、智力、武力。当中个人武艺一项占的比重是最低,像薛仁贵三箭定天山,这样的例子固然凤毛麟角,就算不引用极端的比较(樊哙与韩信),总没有人认为黄忠仅凭勇冠三军,其军事才能就较诸葛亮高的吧?

  勇将和侍卫的分别在于:勇将自己带头冲阵,尤其是胜利天秤倾向敌方时站出来,振奋己军的士气,最终引向胜利。因此勇将的个人武艺不是忽略,而只是把实战例子,熔入治军一项中分析。

  “万人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项羽本纪》,意思是为将的兵法,《辞海》也以此例并收进;但另一个意思却是武艺高强者,出处就是关羽、张飞。关羽这万人敌称号,不可能单单只是指匹夫之勇,也应包含其统兵之材。不过万人敌这称号,应该是更接近勇将的意思,所以不太可能应用在曹操、诸葛亮、周瑜等智将、儒将身上。进一步说,不可能因为这近乎勇将之颠的美名,就直接得出关羽比诸葛亮更强的结论吧?同理,适用于关羽及徐晃之间。

  乙、蜀不置史

  讨论本来就是基于文献记录的基础上论事,否则全都是推测、大概而判断,还有甚么意思呢?关羽、张飞这两个万人敌,在刘备代刘琦前的?事简略,二人算不算吃了“蜀不置史”的大亏呢?或者反过来说,刘备以前的战斗记录中,有没有可能漏记二人从征时所献的奇谋呢?(如徐晃献计偷渡蒲阪)

  答案当然是有的,张飞在长阪断桥,缓阻曹追兵,好为刘备赚得更多时间逃向夏口。既然如此重要之事没有遗留,那么若关羽有类似奇谋,或败军之际凭其统率或勇武,一己之力扭转败局,陈寿真可能这样粗疏漏掉了吗?

  或者我们先整合两书诸纪传(《先主传》、《武帝纪》、《吕布传》、《公孙瓒传》、《陶谦传》等),看看刘备在赤壁之战前的军事生涯(文丑被杀及当阳之败时,关羽必不在刘备身旁,故不记),再判定关羽有没有可能漏掉,如张飞在长阪断桥这样的大事吧:

  从讨有功,除安喜尉(但《典略》也记其败绩)、遇贼力战有功,为高唐令、为黄巾所破,投奔公孙瓒、在田楷时数有战功,领平原相、助陶谦,与曹豹同为曹操败于郯东、淮阴时战况胶著,当下邳被袭后为袁术败、为吕布所驱而投奔曹操、为高顺及张辽所败、从灭吕布、截击袁术、在下邳袭杀曹徐州刺史车胄、败曹将刘岱及王忠、为曹操闪击而破、与刘辟同为曹仁所逐、斩曹将蔡阳、闻曹操亲至不战自退,投靠刘表、于博望败夏侯?和于禁等

  刘备从征时若有献计,也应记于《先主传》,若《先主传》也无提及,关羽自然更不可能有;刘备为主帅时用计(包括诱斩杨奉),若是关羽献计,也应如同黄盖献火计予周瑜一样被记录。至于刘备败仗,恐怕是关羽没有激励士气挽回败局的可能性最大,比方淮阴之战(日后为吕蒙攻心计瓦解,关羽也回天乏术)。

  败仗不书没甚稀奇,故张飞失下邳、二十年关羽失三郡,其本传只字不提。关羽刺颜良是大事,故不可能不书,但顺带不得不简略提及暂为曹将之始末。

  退一步,《云别传》提及一些不大影响战局的事:避嫌不自用明法的降将夏侯兰等,这些慎虑之事。关羽最多也只可能如赵云般,发生一两件小事,智谋一项分数比文献记录略高;关羽之勇,其实已多次见于时人之口,故对统率一项应影响不太大。若是后人的文学作品或略带提及关羽,信服力有限。

  建安十四年关羽事迹之缺,其实如同陈寿不在蜀汉诸将记录从征赤壁、乌林一样,对战役的贡献不如黄盖般,非记不可;周瑜攻江陵时,吕蒙、甘宁之献计也同样是不能不书。关羽在北方的战绩,或许比赵云在桂阳的多一点点,但如果要把关羽提升至吕、甘二人的贡献,那真要反问为甚么关羽本传只字不提了。反例:曹、孙两家联合灭关羽,两家纪传都对有重大贡献者作详尽记录;诸葛恪找上姜维时,《姜维传》好歹也略书数句。更多讨论见下章。

  丙、威震华夏

  关羽曾威震华夏,但是否仅因为这点,就直接得出关羽更强的结论呢?如果这观点成立的话,那关羽是否也因此比其他蜀汉、东吴名将更牛呢?诸葛亮、姜维、周瑜、陆逊、陆抗等也没有威震华夏呢。如果还有疑惑的话,朱然坚守江陵半年而威震敌国(魏),难道仅凭这点,就不用对比他们之间一身的事迹,就能断言朱然的能力比周瑜、吕蒙等四督为高呢?恐怕不能吧。同样地,是否也适用于关羽和徐晃之间呢?

  威震华夏主因是关羽击败名将于禁,确切点说是把握大水之战机,以水军迫降,智胜于禁。但斩庞德后不是上就威震华夏,还要再加上遥受关羽印号,为其支党的梁、郏、陆浑群盗后,才有威震华夏。不过《胡昭传》已经把群盗的成因交代清楚:不欲赴汉中服兵役。起义者主动找敌人的敌人为老大,关羽顺势答应。

  诸葛亮、周瑜等是有能力战胜名将,但没有早已起义者呼应,所以是否威震还需点运气。因此分析关羽个人能力的话,焦点其实应放在降于禁一事上。威震华夏一事让关羽名气很大,但这里不是品评两人的名气,而是能力。名大于实这句成语已解释:名气不完全等同实力。我不是说关羽不是三国一流名将,只是希望认真探讨一下,两将最重要的实力要素:统率和智谋。(附:希望徐晃快点如陈庆之般,遇上他的田中芳树)

  丁、其他事项

  关羽曾做过都督这点不假,但是否仅凭关羽当过,就不用再分析两人间的能力对比,直接断言关羽较优秀呢?持这意见者,如果认为魏延仅凭刘备提拔为汉中督而不用张飞,就这样不用分析二人的军事能力,直接得出魏延更强的结论的话,那其后的讨论必定不入你们的法眼,也不必再看了。如果认为张飞和魏延间的军事能力,要看其两人的各项数据(主要是统率和智谋)再作判断的话,那同样的标准,是否也适用于关、徐二人呢?

  政治方面不讨论:徐晃劝告曹操二袁未破,袁氏城守都在观望中。如灭易阳只会令他们拼死抵抗,那河北就平定无期;若礼遇易阳以为模办,那他们都会望风归顺。这千金买骨之计,成效不明,且应属政治鼓畴的问题;关羽督荆州后,“数生狐疑,疆场纷错”,得力于鲁肃欢好抚之。“安成长吴砀及中郎将袁等首尾关羽,复为反乱”,关羽在孙权袭三郡前没甚表现,既已划湘水为界,却这样对待鲁肃和吕岱这两个近邻的吗?

  《隆中对》中的“外结好孙权”,总不能说诸葛亮从没向关羽提及吧?关羽辱骂使者,尽管也是外交上的问题,但真不怕再度被偷袭而要故意刺激,或给对方找口实的吗?略算战略上的不是也不是说不通。后方补给运输主要是州郡的责任,且归到政治层面,不予讨论。

  二、两人用计及中计的整体表现

  先谈计谋,因为相对于较抽像的军队统率力,参战双方在计谋成功与否、中计方面,较容易看出及分析。

  甲、两人的把握战机

  宋、元以前的文献记录中,并没有记载关羽是如同演义中般,储水、引水以达致水淹七军擒于禁。但温恢在战前已预料荆州方面要提防大水;久在荆州的关羽,其驻在城外的军队并没有任何为洪水造成的伤亡记录。相反,只见他把握战机,令舟军围攻于禁军,可见关羽是早有准备,只待这战机来临,这是其把握战机的表现,且对方是名将于禁。

  至于徐晃在转捩点中把握战机用计,改变整场战斗发展的例子,出现在关中之战。关中联军和曹军在潼关中对峙,徐晃看出可以由蒲阪渡过黄河,继而绕至敌军之后,让其天险尽失。马超虽也看出蒲阪有危险,但为主帅之一的韩遂否决其守蒲阪之议。但韩遂的替代方案:半渡而击之,却是在徐晃四千步骑渡河后,梁兴五千兵才姗姗来迟,更为徐晃所破。韩遂久在边疆为乱二十多年,就算称不上是名将,但宿将二字怎样也能称得上。

  乙、徐晃的设伏及劝降成功

  找有利地形让全军隐藏起来,期间不会发出声响等动静为敌察觉,待敌至时以收奇兵之效,怎样也称得上是需要地利知识、有一定程度治军水平的技术活。至少在五子、〔五虎〕等人的列传中,伏兵败敌的例子不多,徐晃却是少数有实例的名将之一;关羽则是没实行过。

  此计也能称得上是发生在战役的转捩点之一:曹操留曹洪续围邺城,然后亲自率军攻毛城、邯郸,欲断绝上党至邺城的补给,徐晃设伏破三屯兵,就是发生在攻毛城之役时。这为其后曹军破袁尚援军、挖渠引水灌邺城,殿下基础。

  易阳令韩范诈降而自守,曹操派徐晃前去攻打,徐晃给韩范写了封信,用箭射入城中,陈明利害劝其投降。详细内容不得而知,只知道韩范被说服后改变主张,决定以全城投降,不战以屈人之兵。

  丙、徐晃的声东击西及引蛇出洞

  关羽军先锋于偃城(樊城与偃城相隔约五里),徐晃佯筑长堑,以示将切断蜀军后路。关羽军惧被围,烧营撤走。声东击西成功后,徐晃军营距关羽军所围仅三丈。

  关羽军主力屯围头,别屯于四冢。徐晃声东击西,扬言欲攻围头,却出其不意突袭四冢,关羽见四冢将失,在这决定成败之际,只好在前线数万兵中(二十年关羽既能抽出机动兵力三万争三郡,收到陆逊的信后更从后方抽兵增援,故前线至少有两万以上),抽出步骑五千迎战(大概是当中精锐)。要知道关羽军营是“鹿角十重”,若正面强攻关羽主营,就算得胜伤亡也将不少,故徐晃这计原来不止是声东击西,更是引蛇出洞。相反,若关羽看破的话,恐怕应是将计就计至四冢固守才是;如敌所愿被迫打野战,难道还不算中计吗?

  退一步,若某将立的防御体系为他人所破(不是以血肉换来,而是用计),算否智破?“鹿角十重”的对象有谁?仅曹仁?关羽没想过曹军救援?徐晃集中优势兵力先打四冢,再破围头,逐个击破关羽围城军,完全不是蛮干,这样用计解围,称作智破关羽的防御体系也不为过。

  或有人认为关羽在樊城手中其实只有机动兵力五千,所以全数投入不算中计。那么,是否先要拿出关羽在樊城的总兵力(包括额外用于警卫于禁降军、中陆逊计后从后方抽调的数目等)及围城所需的最少兵力这两项数据呢?但这恐怕是根本无人能拿出。记紧,关羽二十年争三郡时,南郡等地不可能没有留下驻军防御北邻曹军、沮中蛮等的。因此不能先扣掉关羽的机动兵力,重复计算后方驻军。

  若无这两个前提,那认为机动兵力只有区区五千,是否空洞无力呢?若机动兵力有限,实不足以同时应付两股曹军,那关羽不凭藉“鹿角十重”思量如何有序退兵,难道以少打多造成伤亡才是理所当然?

  再者徐晃不是马上出现,而是先取偃城,关羽若还弄不清徐晃的大概数目,不知彼的情况下被引出围头打野战,是否近乎自己先送大礼呢?比赛时后防犯错被对方轻松得手,最终导致败北,怪谁?关羽被引出不算中计,也称得上是自己犯错,结果被徐晃顺势利用,还不一样是失利吗?

  这是徐晃智胜名将之例,且中计者更是关羽本人;关羽也没实行过声东击西及引蛇出洞之计。

  丁、徐晃的先为不可胜

  陈寿写史简洁,习惯把一些人物的特点,在后段总结,比方在《张飞传》总结关羽“善待卒伍”。我们难道因为其本传没提及过,就轻易否定吗?不可能。

  “先为不可胜”的意思就是把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那徐晃又是通过甚么手段以达成呢?答案是派斥候。用意就是做到知己知彼。徐晃最有可能运用这手段是发生在偃城之战,因为徐晃不听曹操之令,全军未集结前,就先行攻击关羽军前锋,最终也成功夺回该城。

  戊、关羽的游击战术?

  建安十四年周瑜军攻南郡时,关羽则在江陵以北牵制曹军,期间与徐晃及满宠战于汉津。刘备还曾向周瑜借兵,关羽军理应为数不多,不太可能与曹将连番血战,故采取敌进我退的游击战术可能性更大。

  不过前提却是要力证关羽与乐进和文聘战于寻口,一定是确切发生于十四年(文聘先为曹操响导至当阳,后为江夏太守,不太可能还能追上关羽水军),否则恐怕只能单单算是徐晃及满宠迫走关羽。谢钟英只估计寻口在石阳西南、汉水东,也许是在荆城附近。一个连位置都无法确定的地点,自然无助推断出确切年份。

  乐进走关羽、苏非等,是能带来南郡山谷诸夷来降的效果。若认为是十四年,偏师关羽主动后撤的话,逻辑上恐怕是说不通。如果是发生在关羽督荆州后之事,如青泥之战,则较合理了。不过如同文聘一事,很难论证出发生于哪年。

  本传隐败扬胜,败者本传只会把内容从简(如只有不利二字),甚至不写。相反若在本传写击某某的话,就算不算胜仗,也谈不上是吃败仗,故徐晃谈不上为关羽所败。有异议的,烦请提供反证。

  就算关羽当真实行游击战术,但恐怕很难称得上是智胜徐晃,因南郡的最大敌人是周瑜而不是关羽,难道让徐晃本末倒置,穷追关羽吗?曹操留徐晃是协助曹仁守南郡,又不是担任类似剿匪司令的职位,后方安稳恐怕更应是乐进、文聘等负责。徐晃恐怕也就与满宠出征击关羽一次,关羽自退若算智胜,难道所有不战自退者也叫智胜对方?

  欺骗也应是建立在一定事实的基础上,否则很难让人中计。吕蒙欺骗郝普时,就说刘备为夏侯渊围于汉中,吕蒙总不可能说为曹仁所围的。《曹仁传》也没提及二十二年时留屯居巢,但还是发生了,因此乐进当时完全可能屯襄阳。故刘备对刘璋的托词,程度上当然是夸大,但本质上则未必是定无其事。

  重复一次,如果无法证明乐进与文聘数例,必定是发生在十四年的话,再进一步的推论如同白说。因为无这前提,若是发生在十七年的话,那游击论还站得住脚吗?若认为游击及青泥的两派各执一词,互相一口咬定只能是发生在那年,最终是否只会沦为无限重复的码字呢?

  己、关羽中骄敌计、为孙权所袭、为董昭料中得信后的反应

  吕蒙称病由陆逊暂代陆口督,当收到陆逊的谦卑之信后,关羽大悦并抽调后方之兵往前线,《百战奇法》就把此事收进《骄战》。关羽的举动也符合其定义:凡敌人强盛,未能必取,须当卑词厚礼,以骄其志,候其有衅隙可乘,一举可破。法曰:“卑而骄之。”

  二十年孙权索还荆州不得要领,遣长吏至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但为关羽所逐。孙权怒而出兵,吕蒙更赶在关羽援军前骗降了零陵太守郝普。关羽虽没有作出防鼓措施,但没料到为同盟所叛也属情有可愿。

  受此教训后,关羽北伐时,自己也置重兵守后方,吕蒙就为此一度烦恼。但关羽认识孙权不深,或者说和刘备、诸葛亮等人一样,没如司马懿及蒋济所料:孙权必不愿关羽得志,而做出相对应措施,比方向刘备求增援等。《百战奇法》就把此事收进《交战》,且也是符合定义:凡与敌战,傍与邻国,当卑词厚赂结之,以为己援。若我攻敌人之前,彼犄其后,则敌人必败。法曰:“衢地则合交。”

  再者,关羽收到徐晃军射出的消息(孙权偷袭)时,只是狐疑,完全被董昭算计在内。后方又为吕蒙白衣渡江所破。关羽两次为孙权偷袭、个人反应被董昭料中,若说关羽完全没责任、没被算计在内,恐怕很难。

  庚、关羽中攻心计,伪降计又被识破

  当年吴王夫差得知老家被袭,除火速班师外,就是斩掉通信者以防泄密。关羽却是替《百战奇法.书战》给了一个很好的反例,先看定义:凡与敌对垒,不可令军士通家书,亲戚往来,恐言语不一,众心疑惑。法曰:“信问通,则心有所恐;亲戚往来,则心有所恋。”

  吕蒙得荆州后抚慰关羽军家属、对荆州老幼大行善举,并借使者之口,把后方消息带给关羽军。结果史称“咸贺家门无恙,相待过于平时,故羽士卒无斗志”;,后人王肃总结:“后孙权袭取其将士家属,羽士众一旦瓦解。”关羽再无力与吕蒙抗衡,只能退保麦城。

  在麦城的关羽伪降孙权,立幡旗为象人于城上而遁,兵皆解散。但关羽之计为吴鼓识破,孙权便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关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为潘璋司马马忠所擒。

  辛、两人从征时的中计

  两人的责任尽管不大,但没有如李典在博望劝谏主帅,也算是他们都看不出危机所在。

  赤壁之战曹操骄气已盛,没有抓住张松之机臣服益州,也不听从征的贾诩和程昱所劝,终为周瑜一把火兵败赤壁。战后曹操留下曹仁、徐晃守南郡,原则上徐晃没受命守夷陵,或者受限于兵力问题,反正也没劝过曹仁要注意夷陵,结果为吕蒙所取。曹仁被迫出兵要夺回,又为周瑜所败。

  徐晃主要是这两点,主帅夏侯渊在定军山败亡就与徐晃无关,就算破陈式的他已回来,也不过是在汉水北的阳平关,而不是汉水南的定军山。既不同处一地,如何相劝他不要领四百兵补鹿角?情况如同守下邳的关羽,在小沛的刘备轻敌大意,为曹操闪击速破一事上,基本无责任。

  陈群早已提醒过刘备,袁术定会与他争徐州,若吕布袭其后,事必无成。后刘备与袁术交战,吕布果真破张飞夺下邳;关羽在刘备出征前,完全没有再次提醒的言论。

  壬、小结,徐晃较出色

  徐晃曾用过伏兵、声东击西、引蛇出洞,又曾献计予曹操打破战局、劝降成功、善用斥候达至“先为不可胜”;关羽虽有把握战机破于禁,是否运用游击战术曾无法准确断言。但成功用计次数不及徐晃,其中伪降计更被识破。中计方面,徐晃算是有两次从征时一同中计,但次数远较关羽为少,故整体表现为徐晃较佳。

  关羽曾劝刘备杀曹操,此计从未实行,但杀曹操后如何夺权,关羽话中明显没有交代具体的后续手段。恐怕这才是为刘备否决的主因:就算侥幸成功,刘备恐怕也会被杀。此计恐怕很难说是关羽的成功计策,反过来说,失败的机会更大。

  关羽濑应该算是关羽的试探,既知已有甘宁在阵,也无必要强渡,故不算中计。

  三、两人的统兵能力

  冷兵器时代中国将领基本只有两种领兵模式:一种是以军纪治军;另一种是激励士气(亲自带头、重赏等)及善待士卒,好让其甘愿为其卖命。史家最早总结这两种模式,死怕是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提及: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