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杀杨修的故事被选入过中学语文课本。对杨修之死,千百年来颇有为其鸣不平者。杨修被杀的原因,《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解释为“身死因才误”,就是他的才能遭到了曹操的嫉妒。还有一个,就是卷入曹植、曹丕争位。《三国演义》也讲到杨的性格“恃才放旷”,李卓吾“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的点评,是对此说的深化。但不论哪种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认为杨修有才,才气过人。根据小说改编的京剧《曹操与杨修》,更是把杨修塑造得几乎处处比曹操棋高一着。
但在下细品起来,感觉满不是那么回事——杨修实在不及曹操远矣!
如果拿政治地位说事(一个是丞相,一个是丞相手下的仓库保管或文书参谋),会使极端鄙视官本位风气者不屑:确实,官位大小并不一定能说明一个人的能力和价值。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等并无官位,对社会历史的贡献以及知名度却比众多局长部长们大。比如李白的知名度就比宰相李林甫乃至魏征高。但即使比文学成就,杨修也不及曹操。曹操“横槊赋诗”时拍马者固然多,但他的诗作能流传,靠的却不是这些拍马者。而大学中文系讲汉魏文学时,除了学曹植《与杨德祖书》时提到杨修,大家似乎不知道杨修有什么作品。如果评职称,老曹老师评一级作家没问题,两个小曹老师(曹丕和曹植)除了一级作家,还可评教授:曹丕的《典论?论文》、曹植给杨修的那封信都可算学术著作。由于《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不可取代的地位,曹丕教授如果领取国务院特殊津贴,谁也不能说是沾了他爹当国务院总理的光,或者批评他是政府官员凭权力弄假学位和假职称。而这杨老师,若参评一级作家和教授,都悬!
论家庭出身、社会背景,杨修的出身比曹操不差,两人的父亲都当过太尉。连远在西蜀的张松都知道杨修“世代簪缨”,是典型的高干子弟。曹操混到丞相,还是凭个人能力。你如果说曹操是不择手段、使奸耍坏才窃取高位,那么杨修为帮助曹植抢位置,在曹操测试两个儿子时,事先偷偷给曹植做好答案,让曹植照着背,这手段就光明正大么?这不是作弊么?
人们认为杨修有才能,按小说的描述,其实主要是因他会猜谜:他能猜中“门”内写一“活”是“阔”,能猜中“一合”拆开来念是“一人一口”。当然,除了猜谜,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揣透上级心理,比如关于曹操“梦中杀人”的真相、关于“鸡肋”口令。但即使揣测曹操心理,其实他也是个半吊子,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就没猜透曹操最不愿让人揭破他的真实心机!如果真猜透曹操心理的话,他就不会干那卖弄小聪明的事了。他绝不是想像祢衡那样做个揭破奸相的斗士。曹丞相身边谋士那么多,能猜透其心理者未必只有他杨修,可在这类事上大家都向徐庶看齐,一言不发。
人杰惟追古解良,士民争拜汉云长。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与王。气挟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线。至今庙貌盈天下,古木寒鸦几夕阳。
只有他多嘴。其实杨修内心深处还是对曹操佩服,并想好好表现、争取升迁的。比如张松贬低曹操时,他就反驳说:“你住在偏远的地方,怎么知道丞相的大才呢?”并拿出曹操的《孟德新书》让张看。
杨修的悲剧,还是由于他不够聪明,那偏至的“聪明”又用错了地方。
新编历史京剧《曹操与杨修》的编导阐述说:
“曹操和杨修,都是出类拔萃的风云人物。但他们既高大又卑微的双重品性,使他们终于无法携手共事,于是,便有了一系列盘根错节、叫人怦然心动的戏剧纠葛。
杨修终于被杀了。曹操多么不想杀他,又不得不杀他;杨修多么不想得罪曹操,却又屡屡得罪了曹操。
杨修之死在演义中的记载
两个卓绝的英才,两个高傲的灵魂,在无情的撞击中,一个过早地陨落了,一个也陷入痛苦和绝望……是耶?非耶?创作人员无意强加于人。”
我觉得对杨修这评价过高了!在
也不是说杨修一点才没有、没有可取之处。这样的人,如果在今天,可以去做教师、研究员或评论员,做娱乐节目的主持人或嘉宾。但他决不适合干政治。单凭他支持“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的曹植争世子之位,就可看出他没有政治眼光、政治头脑。可惜那个特殊年代让一些不适合干政治的人卷进了政治。这也许还与他的家庭出身有关:官僚家庭成长起来的人,往往不自觉地把做大官视为唯一前途。张松就这么看:他一见杨修,就嘲讽杨为什么不在皇上手下做更大的官,而在丞相手下管仓库。杨修为此“满面羞惭”,可见其价值标准和张松一样。
但,出身高干家庭却不是干政治的材料,这种错位会影响人取得更大成功。即使在如今,像杨修这类过于张扬、好出风头的人,政治上也没有太大前途,特别是在中国。与此形成对照,有些很适合干政治、进官场的人才,由于没有特殊背景与机缘,却干了别的。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