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李渊太原起兵是在李世民和刘文静的劝说下才起兵的,那么李渊真的是因为优柔寡断才没有当机立断起兵吗?根据《旧唐书高祖本纪》中的记载,李渊还是非常的果断,李渊虽然是太原留守,但是当时还有副留守王威、高君雅是朝廷的人,而这个高君雅还是个武牙郎将,拥有兵权,恰好又赶上马邑校尉刘武周据汾阳宫举兵反,李渊就带着王威、高君雅去平叛。同时又命令李世民和刘文静去募兵,平叛结束就杀了王威和高君雅起兵了。
由此可见,李渊是一个心思缜密谋定而后动的人,而且在相对和平的年代,李渊还通过沉迷酒色来令自己的表哥隋炀帝不起疑心。新唐书的记载与此有出入,说李渊是在李世民、刘文静、裴寂的计谋之下才被迫起兵的,根据史料的早晚和李世民篡改的行为来看,我更倾向于旧唐书。
而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情况渐渐超出了李渊的控制,第一个就是进军太快,617年农历七月正式宣布起兵,到618年农历五月就在长安称帝,仅仅10个月的时间,李渊就称帝了,当然这个时候的唐的疆域仅仅局限于山西和关中一代,其他地方还被各起义军和军阀占领。
称帝有称帝的好处,那就是把大义占住,都城在长安,又是隋炀帝的孙子禅让的,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现在还是在战争时期,过早的定都让李渊对军队失去了掌控力,实际上李渊也采取了制衡之术,立李建成为太子,李元吉和李世民都在外面带兵,可惜李元吉不争气,李世民基本上百战百胜,而李元吉连太原老家都丢了,最后还是让李世民夺回来的。
本来是制衡,现在是失衡了,而且李世民长期在外征战,吸纳了很多人才和武将,再加上李世民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很多人,而李建成虽然在朝堂上为后勤出力,但是没有前方的功劳显得大,而李元吉又总失败。导致秦王府的人才济济。
人才多是好事,但是李世民不是太子,他手下的文臣武将可还是要建功立业的,于是李世民就在半裹挟,半本意的情况下发动了宣武门之变,我们来看看当时的一个描写:
辏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
看到这里,知道为什么没有人支持李渊了吧,初唐的人才几乎都在李世民的手下,而且在事变后尉迟敬德冲到皇宫里向李渊报告,也说明了李世民应该掌握了守卫皇宫的军队,那么李渊有能力压制李世民吗?那肯定有的,只是最有能力的三个儿子死了两个,如果再把李世民废了,一个是会引起李世民手下的反弹,另外一个是李渊还是为大唐的命运考虑,无奈的选择了默认,或许这一刻的李渊心里才是最苦的。
而李世民到了晚年看到自己的儿子们相互争斗自相残杀,才理解彼时李渊心里的苦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