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的清官没珍宝进贡如何升官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清朝都有哪些故事呢?清朝历史频道带大家一起看看乾隆时期的清官没珍宝进贡如何升官

  乾隆统治的中后期,与早期兢兢业业的勤政相比,其越来越追求精致享受,并力求在自身上打造“十全皇帝”,以此成为亘古未有的“千古一帝”。在个人享受上,其收藏的各种珍宝数量之多,价格之昂,均创历史之最。

  在乾隆五十八年后,几乎每月都收受贡品,进京的大车排队也还要几天几夜才能送到皇宫。“每车引骡六七头,轿或者联杠驾四骡,上插小黄旗,皆书进贡字。”为了抢运贡品,车辆互相争道“篝火向望,铃铎动地,鞭声震野《万国进贡记》。

  以和?为代表的“办贡能臣”在地方大员的配合下,掀起了大清有史以来最大的进贡潮,一时之间官员争相措办精美贡品,以此得到快速提升,至此,地方大员和各部堂官大部分靠着进贡得到乾隆欢心,同时从上到下开始席卷搜刮,那些进贡最多最好的得到乾隆赏识的,后来多数都成了特大贪案之人。

  当时有个叫李侍尧的“优于办贡”,并因为他的成功引领了“以天下封疆大吏,从风而靡。”山东巡抚国泰进贡的频繁已经让乾隆有些吃不消:“何必献勤至是?今所贡才器闲置圆明园库,亦无用处,数年后烂坏而已。”几个月后,由于国泰犯案,被赐令自尽,这属于典型拍马屁没拍成,倒霉的一个。多数人还是因为善于办贡获得乾隆青睐而得到重用。

  但是也有特殊人物不愿意做贪吏,却也想进步的,这个人后来成了嘉庆帝的老师,名叫朱?,中了乾隆十三年进士,这时才只有十八岁,可谓才学极佳,到了乾隆四十年(1775)出任山西布政使。

  此后不久,乾隆将其调回北京在上书房担任侍讲学士,后来专门负责永琰(嘉庆帝)的文化基础课老师。当朱?接到乾隆调令竟然非常犯愁,因为连回北京的路费都没有。当时的所有官员都是靠各种潜规则收受财务,或是到地方搜刮,而朱?从来不屑于此,认为做人要堂堂正正,做官要干干净净,最后无奈找了阳曲县的县令借了二百两银子,把借条塞给他,到了北京后托人把银子捎回山西,要回了借条。

  在认真教育学生永琰学业的同时,朱?拿出很大精力教导他做人的道理,如何提升个人修养和品德,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后来的嘉庆帝私德极好的原因。

  ?朱?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外放安徽巡抚,这年恰逢乾隆八十大寿,各地方大员使出浑身解数大办特办贡品,朱?因为一直坚持做官操守,依旧很贫穷,别说真品没有,就是赝品他也买不起。但是如此隆重的节日,不向乾隆有所表示,这也实在说不过去,为此他干脆也给乾隆来个“雅贿”,与别人稀世字画送给乾隆的“雅贿”不同,朱?干脆发挥自己写字长项,把乾隆写的诗凑集起来,加上注释,写上序言、跋语,然后进行热烈品评,最后没花钱终于把这件礼品做完送到了乾隆那里。

  还别说,乾隆天天收礼已经视觉疲劳了,一见到朱?编辑注释自己的作品,并且把他的作品歌颂的非常伟大时,乾隆顿时心花怒放,朱?说乾隆的作品“刊千古相承之误,宣群经未传之蕴,断千秋未定之案,开诸儒未解之惑。”乾隆看了高兴的表示“颂皆当过”,然后赶紧说:“虽然歌颂得有点高,但是情况还真是这样,并非阿谀之词。”《清高宗实录》看来朱?的“雅贿”,不仅没有成本,而且收效还很大。

  要知道,乾隆个人爱好方面以诗文为最,其一生写过四万多首,但是除了群臣的低级吹捧外,乾隆已经听的没有新鲜感了,只有朱?才是最高级水准的品评,上升到了理论高度,这对于乾隆的自我诗文造诣有着极大的鼓励。

  此后,朱?又给他编纂了《御制论史古文》、《御制纪实诗》等,每次乾隆看了都十分开心,并对朱?给予了大力表彰,还给了那些进贡能臣不能得到的自己用过的笔墨、扇子、荷包等礼物,最后将朱?编纂的这些作品出版发行。除了这些,乾隆开始提拔重用朱?,让他署理两广总督,甚至要打算将他调入北京做大学士,要不是没有和?的极力阻挠,朱?就会提前进京入职。

  可以说,朱?因为没钱,又赶上了靠进贡提升的时代,而自己又不得不配合乾隆的心理,靠着自己的“手工”给乾隆进行纯天然低成本的“雅贿”,从而成了那个时期,不靠钱,不靠东西能升官的一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乾隆去世后,嘉庆登基第一个旨意就是将自己的老师朱?调入北京出任高层职务,历任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职务,在嘉庆十一年(1806)去世,并被授予文臣最好“文正”谥号,成了整个清朝八位文正之一,在乾隆一朝能够做朱?这样进贡的大臣仅此一人而已,最终其一生道德作为得到了其学生嘉庆的崇高致敬。

了解更多清朝历史故事欢迎继续阅读本网站哦。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