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灵帝从来不登高楼背后隐藏的鲜为人知的秘密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三国历史作为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一说三国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对于汉灵帝,历史上评价大都不好。记得儿时背过一首乐府诗,叫做:

                               桓灵时童谣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在汉代,选拔官员的最主要方式是举荐制。而举荐人才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孝顺父母,一个是精通学问,被举荐的人也就被成为孝廉和秀才。到了桓灵时节,选拔时候已经有了太多的水分。一些被举荐的人大多是官宦人家的子弟,即便没有什么孝行,没有什么才学也一样可以入选。就像诗歌里说的,被推举为秀才的人,竟然连字都不认识,而被推举为孝廉的人,和父亲都闹分家了。所谓的清白士大夫,其实像污泥一样肮脏,所谓的良将其实像鸡一样胆小。

  当一个朝廷,连最为重要的士大夫阶层都整体堕落了,这个王朝自然也就离败亡不远了。

  可是,正是大家认为的汉末大乱的始作俑者汉灵帝,在正史中,却也做过一些爱国爱民的事情。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一天,汉灵帝在房间里呆的烦闷了,想上高台凭高远眺,透透气。可是,随从官员告诉汉灵帝:“古代就有规定说,天子不应当登高,登高的话,百姓就会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汉灵帝一听,急忙打消了这个念头,从此之后许多年再也没有登上高台。

  汉灵帝心中其实是有百姓的。

  当时黄巾作乱,汉灵帝整天忙于处理军务,很是头大。此时北地太守皇甫嵩上书,建议朝廷解除党禁,当那些被诬陷拉帮结派的官员重新出来当官,并且拿出皇宫的钱财充作军饷,自然将士听命,黄巾也能很快被消灭。汉灵帝听了很有触动,就询问自己身边的一个叫做吕强中常侍(太监头目)。这位吕强虽然是太监,可是却很正直。吕强就说,皇甫嵩说的没错,因为长期以来打压一些正直的官员,士大夫中怨气很重,万一不赦免的话,他们和张角联合起来,就必然使得情势难以控制。吕强还请求汉灵帝诛杀朝廷当中的一些贪污受贿的官员,选拔一些清廉正直的官员担任各地的刺史、太守等职务,那么天下一定会很快平定。汉灵帝听后,果然大赦天下,并任用提拔皇甫嵩、朱隽等人剿灭黄巾,不到一年功夫,黄巾主力就被剿灭了。

  汉灵帝心中其实也是有朝廷,有天下的。

  后来,汉阳太守盖勋奉命调到

  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京城,汉灵帝对这位汉末名臣非常敬仰,经常一起会谈。散朝之后盖勋就对和自己关系亲密的刘虞说,陛下其实不糊涂,只要我们帮忙剪除皇帝身边的小人,一定可以扫除朝廷的污浊之气,汉朝的天下也可以挽救。当时,盖勋和刘虞共同掌握禁军,只要政变成功,很可能汉朝形势又将不同。可是,盖勋的计划却因为盖勋外调而被打断。

  虽然盖勋公开表态汉灵帝其实是个贤明之君,可是作为一个君王,有时候不单要知道什么是对错,更要拿出强有力的手段去纠正错误,发扬正气。汉灵帝的昏聩,的可恶,最大的地方就在于,汉灵帝明明知道以中常侍为首的宦官势力,是导致朝政混乱的最主要原因,但是却一直纵容包庇他们,致使朝局动荡,民变再起,使得天下千千万万的百姓陷入死亡。

  当然,汉灵帝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知道中常侍的罪恶。

  就如登高事件,汉灵帝一直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对百姓有利的事情。其实事实根本不是他认为的那样。当时,中常侍等人

  人杰惟追古解良,士民争拜汉云长。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与王。气挟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线。至今庙貌盈天下,古木寒鸦几夕阳。

在京城修建了许多豪华府邸,一些房屋甚至比皇宫还要高大巍峨,自然汉灵帝登高一望,必然发现中常侍等人的豪宅,一旦追究起来,祸事不小。于是中常侍买通了朝廷谏官,告诉皇帝为了百姓不能登高。于是汉灵帝果然中招,一辈子睡在梦中。

  而在后来,有官员直接把矛头指向十常侍的时候,汉灵帝更是态度模糊,使得正义之臣一再受到迫害。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