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历史的书生:三国时期的谋士阶层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三国历史作为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一说三国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成功迎驾许昌,随即掌控了献帝和中央政权,建立了屯田制与相关鼓励农耕的法律制度,加上其一贯贯彻的“为才是用、鼓励战功”用人原则与机制,形成了一个当时最为完备的军政体制,羽翼日趋丰满,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与如日中天的河北袁绍集团不相上下。从建安二年(197年)起,曹操动辄以王命征讨不臣,兴义兵以诛残虐,形成“奉天子而令不臣”的局面,取得了政治上的绝对优势,开始了他翦灭群雄,统一北方的战争。

  当是时,天下群雄四起、豪强林立,曹操北有冀州的袁绍集团与幽州的公孙瓒集团,南有东南有徐州的吕布与扬州的袁术集团,西有关中诸将,正南则有荆州的刘表集团。此外,董卓被杀后关中大乱,张济受到排挤,自关中引兵进入荆州境内,攻穰城(今河南邓县),中流矢而死。其侄张绣接管了他的部队,屯驻于宛县(今河南南阳),并与刘表结成联盟、互为犄角,不仅为曹操南下进攻刘表平添了许多障碍,而且也对许都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成为曹操的心腹之患。

  据《三国志?魏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年,曹操南征,部队到达?水,张绣率众投降。由于形势发展过于顺利,曹操心生骄傲,办了一件很不得体的事情——纳了张济的遗孀(也就是张绣的婶母)为妾。此事让张绣倍感耻辱,心生怨恨。曹操听说后,就秘密派人,准备杀掉张绣。不想事情泄漏,张绣先下手偷袭曹操,曹军惨败。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被杀,猛将典韦战死。曹操只得狼狈退回许昌。

  次年三月,曹操再次征讨张绣,围攻张绣于穰城,但一时间不能攻克。不久,曹操得悉袁绍欲趁虚袭取许都,便立即率军从穰城撤退。张绣率兵尾随追击,刘表也派荆州军占据安众,切断曹军退路,企图与张绣夹击曹军。曹操派人连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巧设奇兵。天明,张秀等人以为曹军已经遁去,悉军来追。曹操趁机纵奇兵步骑夹攻对手,大破张、刘联军。曹军获胜后,速行北撤。张绣又亲自率兵

  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同戮! ----罗贯中

追击,贾诩劝阻说:“不可追,追必败。”张绣不听,强行追击,被曹操亲自断后击败。这时,贾诩又对张绣说:“赶快再追,一定会获胜。”张绣说:“不听你的建议才落到这种地步,现在已经败了,为何要再追?”贾诩说:“形势已经起了变化,赶快去追准能获利。”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收集散兵,再行追击,竟将曹操所置的后卫部队击溃。得胜后,张绣向贾诩请教事情原由,贾诩解释道:“原因很简单。将军虽擅于用兵,但不是曹操的对手。曹军刚撤,曹操一定亲自断后,我们的追兵虽精,但将领比不过他们,他们的士兵还很有士气,由此我推断将军你必败。曹操之所以还未尽力就已撤兵,一定是后方出了问题,故击破将军的追兵后,一定会全力撤退,留别人断后,他留的将领虽厉害,却比不上将军,所以我知道将军用败兵也能取胜。”张绣听后大为佩服。这就是历史上和演义中都非常著名的“贾文和料敌决胜”。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与曹操两大集团间关系恶化,双方大战在即。袁绍遣人招降张绣,并与贾诩结好。张绣准备同意,贾诩却当着张绣的面回绝了袁绍的来使,准确地指出袁绍不能容人的缺点,并提出了投降曹操的三点优势:其一,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名正言顺;其二,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其三,曹操志向远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曹操闻讯后大喜,亲自接见贾诩,赞许有加,并拜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

  此后,贾诩凭借自身高超的谋略才能成为曹操麾下最为著名的谋士之一,在官渡之战、平定西凉、拥立世子等事件中均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待到曹丕代汉自立魏国,为报贾诩之恩,封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谥曰肃候,是三国时少数获得善终的名臣。

  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经常听到谋士一词,那么谋士到底是什么呢?通俗地讲,谋士就是以设谋献计为生的一类人。古时候,相当一部分读书人因种种原因不能当官,而其中富有才能而又不甘心没落的人,常以“门客”、“幕僚”等身份出现(相当于私人顾问),为自己的“主公”,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在春秋、战国时期,谋士这个职业很是兴旺,战国四公子都是“门客云集”,秦相吕不韦更是号称“门下客三千”,这里的“客”实际上大部分就是“谋士”。时至三国,四海鼎沸、群雄逐鹿,为了壮大自身实力,各路诸侯开始广招贤士,使得谋士这个行业又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

相关人物:曹操 张绣 贾诩 袁绍 刘表 郭嘉 张济 荀? 诸葛亮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