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5年,曹操率领大军征讨张鲁,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张鲁即败退逃出汉中。曹操占领汉中之后,许多谋士建议乘胜追击,攻下益州。在众多谋士当中,司马懿和刘晔的建议最为动人。
司马懿说:“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克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可失也。”司马懿说出了刘备和曹操当时的劣势和优势。在公元214年,刘备夺取了刘璋的益州,而取得的手段也确实不够厚道,一些益州的士大夫也因为失去了既得利益而愤愤不平。而春夏之际,刘备远赴公安督战,竟然离开了人心不定的益州,确实是兵家大忌。而张鲁败亡更是让益州士林震恐,要知道刘璋和张鲁对抗几近20年都无可奈何。而益州强敌张鲁,面对曹操的铁蹄竟然一月即溃。相比之下,益州将会如何。可以想象,当时的益州官民是如何恐惧。
刘晔陈诉建议的时候和司马懿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刘晔说:“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即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也。”刘晔主要强调刘备一方虽然在眼前看似弱小,但是潜力无穷,一旦稍微放松,必然让刘备在益州站稳脚跟,之后内有良将贤相,外有蜀地天险,要攻克就很难了。
两人的建议都很有道理,但是曹操都没有听从。曹操此人一向是明与决断,也很善于听取臣下的意见,那究竟是为什么曹操放弃了攻克益州的大好时机呢?
曹操最后的决策是禁得起推敲,禁得起历史考验的。如果曹操听从司马懿和刘晔的建议,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大败而归。
为何如此说?
虽然司马懿和刘晔在进谏的时候,反复陈诉进攻的必要和不进攻的危险,但是他们只说到刘备的弱小和未来潜力如何,却没有看到曹军一方的力量,以及天下大势。
能够看清一件事情的真伪,这个人是智者;能够看清天下大势的走向,这个人才是真正的有大胸襟的政治家。而曹操无疑就是这样一个人。
虽然曹军攻克张鲁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但是并非是曹军的战斗力如何强大,更多的是靠着运气。
此时曹操率军出征,和张鲁交战前,先扫清了凉州地区的氐族抵抗势力,免得自己和张鲁交战时骚扰自己的后方。仗打得比较顺利,但是,也从三月份打到七月份,花了四个多月才勉强扫清障碍。
曾经有凉州地区的降将告诉曹操,张鲁是很容易攻打的,汉中的第一要塞阳平关南北相距遥远,根本没法防守。可是,等到曹操来到阳平关下,不由发出慨叹:别人的猜测,很少让我满意啊。曹军攻打阳平关的时候,士兵死伤极多
兵家胜败真常事,卷甲重来未可知。 ----罗贯中
,渐渐的连军粮都吃完了。曹操心情沮丧,准备撤军放弃攻打张鲁。为了保证撤军时不受到张鲁的追击,曹操想切断山道后撤离,于是派遣夏侯?和许褚去召回在山上进攻的将士。山上的士兵在下山的时候误闯入张鲁之弟张卫的军营,张卫的士兵以为曹军大军偷袭,四散逃跑。当消息汇报给夏侯?的时候,大将军不相信,怎么会有这样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呢?可是事情就是这么巧,曹操洪福齐天,天亡张鲁。曹操得知消息之后,立刻下令追击张卫,于是拿下了汉中门户阳平关。
可以说曹操的胜利来自于他一贯的小心谨慎,也可以说就是一场意外。总之是曹操捡了一个便宜。
在外人面前,曹操或许会宣扬自己的军队战斗力如何强大,可是曹操自己心里明白,此时的曹军,经历了长达五个月的大战,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时刻了。连一个阳平关都攻打不下来,那益州的重重关隘会不会那么顺利像司马懿和刘晔
延大笑曰:“杨仪匹夫听着!若孔明在日,吾尚惧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谁敢敌我?休道连叫三声,便叫三万声,亦有何难!”遂提刀按辔,于马上大叫曰:“谁敢杀我?”一声未毕,脑后一人厉声而应曰:“吾敢杀汝!”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下。
说的,仿佛垂手可得呢?曹操没有迷醉在自己的胜利中,他依然看到了自己的缺陷。
于是曹操对谋士们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耶!”曹操有一句名言我很欣赏,叫做“为将当有怯弱时”,一个将领面对强敌要有敢杀敢拼的斗志,却也要有低头怯弱的时候,唯有这样才可以了解进退,拥有更多的胜利。
而曹操高出谋士的还有一层,就是曹操虽然在攻打张鲁,虽然面对益州的刘备,心中始终还牵挂着江东的孙权。
曹操是个胸有天下的英雄,当刘备和刘璋争夺益州的时候,曹操出兵攻打孙权,在不肯能大胜的情况下全身而退;当刘备和孙权在争夺荆州的时候,曹操选择了进攻汉中的张鲁,在收获汉中之后再次明智的撤退。
适当的后退其实是为了更好的跃起。
刘备不同张鲁,一旦和刘备交战,曹刘双方必将陷入持久战,曹操要想获得胜利必然要倾国远征。那么东吴的孙权也必然大举入侵。孙权不是为了刘备,而是为了自己。
曹操的预感是非常准确的,就在这一年的八月,一贯采取守势的孙权竟然起兵十万,亲自率领大军进攻曹魏要地合肥,一旦合肥失守,孙权将可以迅速攻入曹魏腹地。而此时合肥只有七千守军。若非是张辽超水平发挥,很可能曹操面临的就是赤壁战后的又一个大溃败。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