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罗贯中老先生受民间“汉室天下是刘氏天下”及所谓“正统观”思想的影响,在一部长达六十多万字的《三国演义》小说之中,将智勇双全、多谋善断、忠义扶朝的曹操刻画成
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
“挟天子令诸侯”的“反贼”,让一代枭雄豪杰曹操背负“奸臣”、“奸雄”的恶名二千多年至今。就连曹操的“割发代首”的爱民之举,也在罗贯中先生笔下描述为“方见曹瞒诈术深”。再读此段历史,我却对罗老先生的观点不以为然,倒是对曹操更多了几份钦佩之感。曹操扶佐汉献帝刘协定都许昌。由于献帝的懦弱无能,汉末群雄纷争,各路诸侯蜂拥而起,都想反叛称王。当时闹腾的最凶的有袁绍、袁术、董卓、吕布、张绣等。建安三年(199年)夏季,曹操以丞相之名,奏请献帝讨伐反贼张绣。汉献帝“亲排奕驾,送操出师”。
曹操领兵十万行进之中,看到一路麦子已成熟,而老百姓躲避兵荒都不敢收割,心情十分沉重。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并张榜公告:“我奉天子之命讨逆贼,为民除害。今麦子熟了,因兵至百姓不敢收割。大小官兵,凡路过麦田有践踏者,皆斩首。”沿途老百姓看到了这则告示,大家欢喜称颂,并“望尘遮首而拜。”官兵在经过麦田时,皆下马扶麦,不敢践踏。
曹操骑马在田埂上行进中,忽然麦田中惊飞一斑鸠,曹操所骑的爪黄飞电马受惊窜入麦田,践坏了一块麦子。曹操急忙喊来军中“主簿”(文书)拟定自己“践麦之罪”。“主簿”说:“是马受惊践踏麦子,丞相岂可议罪?”曹操说:“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说着即拿出自己所佩之剑欲自刎。众人急忙拦住,并劝解“法不加于尊”。曹操沉思了良久后用剑割下自己的头发掷于地上说“割发权代首。”并传令三军:“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令割发以代。”于是三军悚然,都认真遵守爱民不践麦的军令。
曹操的“割发代首”之举是爱民,不是诈术。其爱民之举至少有三点让我佩服:
一是我佩服其亲民爱民之心。历史上每遇帝王将相为争权夺利发动战争,受苦、受难的大都是老百姓。每当战火连绵,就会民不聊生,哀鸿遍野。老百姓每遇兵荒大都只能是无奈地挥泪告别家乡,携家带口地逃难。官兵所到之处大都以“助战”为名强夺豪取,并时常遭受抢掠之灾。而曹操有此怜民、
血染征袍透红甲,当阳谁敢与争锋! 古来冲阵扶幼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亲民、惜民、爱民之心,实在难能可贵。我国的帝王将相每当发动战争能有此爱民心,并能付诸实践的的确不多。二是我佩服其诚实守信之人格。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制定很多法典、条律,大多是针对别人,针对平民百姓的。《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说,古有“刑不伤大夫”之说。曹操发布了“践麦者斩”的公告后,因马受惊而由马践麦,但他执法极为认真,先是“自刎”,被制止后而“割发代首。”古时人们都认为发是父亲授其肌肤,是不能剃剪的,“发亦为首”。曹操此举表明他是一个诚实守信之臣。历代帝王将相和我们现代的领导者能这么以身作责的也不多。
三是我佩服其治天下之谋略。凭心而论,我认为曹操的确有号令天下的雄才大略。而当时各路想争霸天下之主,因妒嫉他手中有汉献帝这张王牌,对他很不服气,大都是贬他、损他,称之为“奸雄”。后来的《三过演义》对他也是贬多褒少,并定格为“奸诈小人”、“奸臣”。而曹操当时为了稳定人心、军心,除了广纳天下贤士之外,再就是他深知亲民、爱民是自已得天下的基础。从大处看曹操有军临天下的雄才大略,从实际结果看曹操是一位爱民如子的良丞。仅“割发代首”之举就让老百姓“欢喜称颂,望尘遮道而拜”。我们现在有多少人能认到这一点,并能践行呢。为构建繁荣、稳定、和谐的社会,我们都应多点曹操的远虑深谋。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