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为何三次拒娶绝色佳人樊氏?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赵云——赵子在《三国演义》中,不仅被塑造为一位勇猛的战将,而且相对于关羽的倨傲、张飞的鲁莽,赵云更多的是谦和冷静,在人格上几乎无可挑剔。

英雄常须美人配,赵云却是典型的大龄晚婚。直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时,赵云已经出道20年,还是孑然一身,也没个红颜伴侣。      

从诸葛亮的隆中对看刘备的虚伪和仁义



      这时,有一桩姻缘向他招手。《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讲述了这一段故事。说的是赤壁之战后,刘备起兵攻占荆州南部的四郡,派赵云带兵三千,进取桂阳。桂阳太守赵范闻得赵云威名,早有心投降,在部将的撺掇下勉强打了一仗,大败,于是捧了印绶,出城投降。他和赵云都是常山真定人,同姓同乡又同年,赵范就提出和赵云结拜兄弟,赵云也同意了。

第二天,赵范请赵云入城安民,在衙门里设宴招待。酒至半酣,赵范又把赵云请入后堂继续喝。看赵云有些醉了,赵范忽然请出一个妇人,给赵云斟酒。赵云看这妇人,“身穿缟素,有倾国倾城之色”,就问赵范:“这是谁呀?”

赵范回答:这是我嫂嫂樊氏。赵云立刻“改容敬之”,并且辞谢,请樊氏还是回内室去。接着,又问赵范:“您嫂子一个寡妇,何必要麻烦她来举杯呢?”这时,赵范笑嘻嘻地说出了他的用意。原来,赵范的哥哥已去世三年,樊氏也就守了三年的寡。赵范劝樊氏改嫁,樊氏说,要我改嫁,新丈夫必须满足三个条件。首先是要文武双全,名闻天下;其次是要相貌堂堂,威仪出众;其三还要姓赵。如今正巧,赵云这三条都符合,赵范就想把寡嫂嫁给赵云。

谁知赵云听了,勃然大怒,厉声喝道:“我既然和你结为兄弟,你哥哥就是我哥哥,你嫂嫂就是我嫂嫂,怎么能做这样乱伦的事情!”原本其乐融融的酒席气氛,顿时僵住了。赵范也很不爽:“我好心相待,你怎么这样无礼!”给左右的小弟使个眼色,打算动手了。赵云眼疾手快,先下手为强,劈脸一拳把赵范打个仰八叉,然后快步出了衙门,上回营了。 这下脸皮彻底撕破,赵范恼羞成怒,重新举兵反叛,准备用诈降计杀死赵云。结果,赵云将计就计,连夜占领桂阳,生擒赵范,迎接刘备、诸葛亮大军入城。

在庆功宴上,诸葛亮听说了赵范许婚之事,就问赵云:“赵范要把樊氏嫁给你,这也是一桩美事啊,你为什么要拒绝呢?” 赵云回答:“第一,我和赵范结为兄弟,又娶他寡嫂,这是要被人唾骂的;第二,让樊氏寡妇再嫁,是失节;第三,赵范新近投降,又不知道他的本意如何。我赵云是什么人啊,怎敢因为一个女人,就坏了主公的大事呢?”

刘备和诸葛亮都赞赏了一番赵云的大局为重。然后,刘备问:“如今,桂阳的大事已经定了,我做主让你娶樊氏,怎么样?”赵云又说:“天下的女人不少啊,怕只怕名誉不立,大丈夫何愁没有妻子呢?”就这么又拒绝了。于是,刘备和诸葛亮又赞扬赵云,实在是大丈夫啊!关于“倾国倾城”大美女樊氏的故事到此为止。她仅仅就在《三国演义》里面露了这一面,引起了赵云、诸葛亮、刘备和赵范之间的这一点儿讨论。她日后的结局如何,没有一点儿交代。想来,真要再恪守那三个条件,除了赵云之外,世上哪里还有第二个?那么,这位绝色佳人,看来也只能孤灯相伴余生了。

在《三国演义》中,樊氏的出现,仅仅是罗贯中为了塑造赵云完美形象的一个段子。但尝试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分析讨论一下他们的心态,其实也是颇为有趣的。

首先,是这一事件的真正主角赵云。

取桂阳的时候,赵云的年龄不小了。若按照《三国演义》的描写倒推,这时赵云已经是半百高龄,在古代可以抱孙子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要说他一点儿没把婚姻放心上,未必是真话。

     

赵云的年龄



      历史上并未详细记载赵云的年龄。《三国志》记载,他在公元190年左右,被本郡推举为军官,带领地方部队。据此推断,他的出生年份应在170年或更早。民间传说里,称赵云为刘备的“四弟”。但若按《三国演义》的描述,赵云在公元228年诸葛亮首次北伐时已经70岁,那么,以此逆推,赵云应为159年出生,则初战文丑时他已经34岁,长坂坡血战时50岁,平定南中时67岁了。当然,这本来就是罗贯中的随笔书写,不足为凭。

他拒绝娶樊氏的理由,第一条称得上堂堂正正。赵范的逻辑,咱俩结拜了兄弟,你就是我哥哥,所以我嫂嫂你也不妨拿去。要换成曹操,恐怕就眉开眼笑接受这逻辑了。谁知赵云这账门儿清:我就算是你哥哥,但你的哥哥也是我哥哥呀,你的嫂嫂也该是我嫂嫂,而不是我老婆呀!我怎么能娶自个的嫂嫂呢!

赵范为了和赵云套近乎,想先拜哥哥,再嫁嫂嫂,自以为这样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却不料遇上死心眼的赵子龙,这两条套近乎手段相互冲突,第一条近乎反而变成第二条近乎的阻隔,结果亲家变成冤家,落了个适得其反。

至于第二条,寡妇再嫁失节,则是无稽之谈,或者是牵强附会的理由。虽然寡妇“守节”的说法当时也有,但寡妇再嫁更是天经地义。拿封建社会后期的伦理去苛求封建社会前期的樊氏,这不过是明朝作者罗贯中的想当然罢了。 而第三条呢,其实才是赵云真正的着眼点。

无论从《三国演义》还是史料看,赵云是一个政治上相当谨慎的人。平时低调谦逊,遇上大事,一方面听领导的话,踏实干活,另一方面也非常懂得大局为重,关键时刻处事果决,敢提意见。总而言之,他是一个大公无私,或者说冷面无情的人。

     

谨慎严肃的赵云



      据《三国志》记载,赵云为人谨小慎微,坚持原则。博望坡之战中,赵云生擒了自己的同乡好友夏侯兰,向刘备求情没有杀夏侯兰,又知道夏侯兰通晓法律,于是用为军法官,但又不让夏侯兰在自己身边做事。刘备带兵入益州时,赵云担任留营司马,专门管束孙夫人带来的东吴士卒。后来,孙权派船队迎接妹妹回吴。孙夫人想把刘备之子阿斗带回去,又是赵云与张飞率兵截住长江,夺回了阿斗。等到益州平定之后,很多人都想把成都的房屋和土地分给将士们。赵云则说,现在国贼曹操还没灭,益州人民遭到了兵火,应该把房屋田地都还给他们,让他们安居乐业,而不应让将士们急着享受。后来,孙权袭取荆州,关羽被害,刘备大怒,要倾国讨伐孙权。赵云又劝谏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只要先灭了魏国,东吴自然臣服。现在曹操虽然死了,他儿子曹丕篡夺汉室,应该趁机鼓舞军心,占领关中之地,然后顺着黄河讨伐凶逆,这样关东的义士必然纷纷响应。如果把魏国放一边,先和东吴交战,一旦打起来,不能很快解决,反而会让曹魏渔利了。”凡此种种,都是持重的言论。 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铁面郎君,面对桂阳初定,降将赵范心思难测的局面,当然不会贸然地娶了樊氏,与赵范攀上亲戚。不然,万一以后出事咋办?

真实历史上,赵云拒婚后,赵范并未如《三国演义》那样试图杀害赵云,而是在不久之后弃官叛逃。赵云因为其英明,而没在此事中受到任何干扰。当然,你也可以说是他的不讲情面促使了赵范的叛逃。总而言之,常山赵子龙依然一身清白,干干净净。 正如他的说法:“天下好女人多的是,但愁没有名誉,哪里怕没有老婆呢?”最终他不知何时娶了夫人,生下儿子赵广、赵统,在历史上都是默默无名。

但他毕竟错过了一段姻缘,所以在一篇今人写的同人里,赵云为了大局舍弃樊氏时,其实心头是颇为恋恋的。天下女子虽多,这般绝代佳人又送上门来的,可真不太多啊。 那么,樊氏呢?这个三国时代的匆匆过客,如果不是因为曾被人介绍给赵云,根本就没机会在史册留下名字。在她心中,又是如何看待这一段不成的姻缘?

这就不得不提到樊氏那苛刻到极致的“改嫁三原则”。 毫无疑问,这“改嫁三原则”,完全就是给赵云量身定做的。数遍三国,确实不大可能找出第二个符合的人。

  君疑臣则臣必死 ----姜维


为什么这样提?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原则是赵范口中说出的,而且是在樊氏出来露了一小脸之后对赵云说的。从赵范的为人分析,这三原则很可能是他临时的杜撰,目的只不过是为了显得赵云与樊氏的般配,从而促成这一段婚姻而已。如果来的不是赵云而是张飞,说不定第三条原则就要改成“声若洪钟,气吞千军”了。

假设这样,那樊氏在这婚姻中完全是被动的木偶,仅仅被赵范当做政治上攀连关系的筹码。在乱世,对一个寡居的美女而言,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换种情况,假设这三原则真是樊氏出自本人意愿提出,那又意味着什么?

按说,樊氏的丈夫死在三年前,当时,赵云尚未名震天下。要说樊氏在那个时候就提出了改嫁三原则,完全指向赵云,这只能说明一种情况,那就是樊氏与赵云早已相识,并且芳心暗许。

考虑到赵范兄弟和赵云都是常山真定人,樊氏也可能与他们同乡,这种分析并非完全离谱。

若真如此,则可以演绎出一段曲折凄美的感情故事。遗憾的是,这故事的结局并非团圆,而是赵云屈从于政治局势的需要,终究和樊氏劳燕分飞。

而更大的可能在于,樊氏提出这三条原则,根本就是在委婉地表达:自己不愿改嫁。

想那赵范的哥哥,最多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士人。这样一个丈夫死了,樊氏纵然是美女吧,她有什么资格,要求再嫁的对象不但相貌堂堂,而且文武双全,名闻天下?

而且,还必须也姓赵,这不存心找不痛快么?

所以,樊氏的言下之意其实是:赵范,既然你找不到这样一个人物,那就别劝我改嫁了吧。

她是用无限拔高的条件,在表示自己守节的心意而已。真正的芳心所属,其实不在“使神差”暗合了这三原则的赵云,而在于那个三年前死去的丈夫。尽管那只是个无名之辈,却是她真正爱的人。

只不过,当刘皇叔的军队兵临城下时,满脑子军事政治的赵范,惊喜地发现领军大将竟然完全符合嫂嫂的条件,于是自作聪明,萌生了撮合的念头。

樊氏其实依然不愿,只不过无从拒绝。 而细心多虑的赵云,却能从这条件中,看出她真正的心思。于是,堂堂正正拒绝婚事,保住了自己政治上的清白,也维护了樊氏守节的志向,让她能在剩下的岁月里,独自缅怀逝去的丈夫。

或许,这样一种解释,才真正能让赵云和樊氏都得到安宁吧。没有夫妇的机缘,却有相知的默契。英雄美女的搭配,也并非只有婚姻这一种形式的。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