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上战场的军事评论员马谡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谡失街亭,是《三国演义》最为人熟知的段子之一,也是正史有记载的真实历史事件。对此事的解读,可以有不同角度。本文只讲马谡的悲剧以及这一悲剧的成因。

  诸葛亮一出祁山,街亭之战甚为关键:诸葛亮欲自领一军出斜谷奔长安,以姜维为先锋,主攻;另遣一支军马守街亭,阻挡司马懿、张嗔及曹真、郭淮大军,主守。这就像足球比赛,有前锋,有后卫,攻守平衡才能胜利。诸葛平生最谨慎,他不会不重视防守而一味进攻,自己进一个球让对方灌三个球的事他不会干。这防守一路,派上了除他本人及其新收研究生姜维之外的所有名将:赵云、魏延、王平、高翔、邓芝、马谡、马岱……。但在选谁做守街亭主将问题上,恰恰出了问题。

  当时的选拔方式耐人寻味:诸葛先生不像以往那样胸有成竹地分兵派将,而是用了快速抢答!他先公布了要招标的项目,然后问在座诸将:“谁敢引兵去守街……”话音未了,参谋马谡以“马速”回答:“我愿去!”

马谡请缨守街亭在演义中的记载

  我们替诸葛亮做个“事后诸葛亮”,设想一下:如果当初选赵云或魏延、姜维、王平可不可以。不选姜维不是不信任姜维,主要还是因姜是他的新收门徒,他要和姜在一起以便随时指导其实习。不选赵云也许是顾忌其年龄太大,怕万一到时力不从心。

  不选王平,是因王在这之前还未有充分展示其才能的机会,而且王的文化程度不高。《三国志》说王平“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诸葛亮招研究生即使不特别重视初始学历,也得有个最起码的分数线啊。

  至于不用魏延,原因当然是他早就看老魏不顺眼。老魏总以为自己比诸葛亮还亮,他的眼里也很少闪现在别人那里常见的对丞相崇拜的眼神。

  我们有理由推测,其实诸葛亮早就决定重用马谡。也许事先对其有所明示或暗示,此时就等马谡自己出来主动请缨。诸葛亮知道魏延立功心切,也知道赵云不服老,他就用这种“抢答”的方式,让两员他并不想用的老将不及反应。如今某些申报的通知与“公示”,原理与此类似。

  果然,他让魏延去街亭后面驻扎,老魏有点不高兴:“我一直是大军的先锋,理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怎么给我个巡视员的闲职啊?”诸葛亮赶紧给他个台阶:“在前面冲锋破敌,那是偏将的事。我让你接应街亭,这是重大责任,怎么算闲职呢?你可小心了啊!”

  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生前诸葛亮与其关系很好,在此之前诸葛亮也常与马谡一起谈论军事谋略。诸葛亮连年征战,看书的时间大概不及马谡多,有可能马谡还能说出一些诸葛亮没听说过的最新军事理论术语。当马谡与副手王平来到街亭准备驻扎时,对于执不执行诸葛亮布置好的方案,两人发生争执。王平也认为自己是诸葛亮的学生,他说:“我多次跟着丞相打仗,丞相曾尽心尽意指导过我。”马谡回答:“丞相有些事还向我请教呢!”王平只能无语了。

  马谡脑子里确实有一套一套的军事理论,他口才也好,特别能白话。但他以前只做过县令或太守,后来做随军参谋,缺的是实战经验,更不曾独当一面。王平相反,多的是实战经验,缺的是军事理论和学历,和后来的彭德怀差不多。

  街亭之战,局势非常明朗,这里不需要什么高深理论:要防守必须扼守要道,才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自己爬到孤零零一座山上,把大道让出来,既挡不住敌人,自己又面临被围危险,这傻事普通人也不会做。可马谡就做了。他这么做,一是急于证明自己有比丞相高明之处,以逆反心理偏不按诸葛亮布置办,事后让诸葛亮更佩服自己;二是他有理论作支撑。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